你要做华丽的“演员”,还是做真实的自己?

    今日早读的关键词是:角色

01 忙碌的记者爸爸


     寒假里,一个《老爸工作忙没搭理女儿,7岁的她爆发了》的短视频在微博上被网友疯转。一位当记者的爸爸带着无人照管的女儿上班,但因工作忙没时间理她,下班路上又因为工作的事情没时间回答她的问题,。然后,7岁的女儿爆发了。

      隔着屏幕,我深深的触摸到了孩子的痛苦。

      这是一位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界限父亲,也是大部分家庭每天的生活的正常状态。工作占据大部分时间,几乎时时都在工作;疲累的回到家,孩子很想和你一起玩,却无精力应对;偶尔偷得一时闲暇,却难得享有独处的片刻……

      我们在一种集体价值观建立且固守的体系下活着,以此来评判我们的价值。然后在众人的说辞中,掩饰自我的感受和想法,去做那些看上去的“光彩”的事,成为大家“仰慕”的人。

02父母的角色


      我们再来谈谈父母的角色。

      有一种镜子,表面凹凸不平:从凹面照上去,里面出现了一个巨人;从凸面照上去,又立马成了侏儒。但是站在镜子前面的人并不会纠结于镜子中的虚幻形象,反倒是 ,面对镜子里被扭曲的形象,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因为人们知道,镜子里的“自己”不是“自己”。“哈哈镜”因此得名。

      但是,可悲的是,在现实这面大镜子前,却很少有人可以看到真实的自己。

      还记得那个给拜年时候被熊大人们哄着“叫人”的“好孩子”,天知道熊大人在背地里许了个什么玩具给他?

      还记得奔波在寒假班、课外班,没有社交,只有学习和分数的“好学生”么?却在她15岁的生日那天葬身于那个表面上风平浪静的黑漆漆的湖里。

      是啊,我们总是把狼狈不堪留给家人,光鲜靓丽留给外人。

      我们被定义为各种角色,分布在行行业业。角色决定了你要做什么。我们仿佛是背负着外壳的寄居蟹,壳是什么样子的,感受是什么,显得不那么重要,然后,我们成为了角色要求你成为的样子。

03 做回真实的自己


      一个人的价值,首先必须从自己真正获取自我认知感和成就感的事出发,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化的角色带来的荣誉感。

      健身教父刘畊宏在新浪2017育儿盛典做了关于《不做隐形爸爸》的主题演讲,他说到,“爸爸不应只是提供物质条件的那个人,更多的时间应该为孩子树立榜样,提供安全感,带领孩子探索周围世界”他还强调,“你如何对待你的妻子,将影响你的女儿会选择怎样的另一半”。

        蒙台梭利提出“父母对孩子早期发展的责任,这并不只是因为孩子是父母所生,而是大自然赋予父母的天职,但父母不可以因此就对孩子有完全的控制权”。 

      记得有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着一段“小孩哭泣背乐谱,学音乐之路好艰苦”的视频。视频中,一个四五岁样子的小男孩,正在钢琴前哭泣着背诵着钢琴乐谱,而妈妈在旁边,大吼大嚷地教孩子乐谱的发音,孩子一遍一遍的朗读,孩子呆萌的表情和无助的哭声让人心疼,此刻,父母如果再用“不懂事”、“不礼貌” “不乖”等给孩子贴上标签,这些标签会直接攻击孩子的自尊,孩子容易产生“自己究竟是谁”、“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种种困惑。

      成人对儿童恼怒,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毫无用处,还因为孩子的表现和行为结果都与他们想“塑造”的孩子不同。

 04 结束语

      那么,我们再回到“角色”, 当代社会,某种角度上说,人人都应该是“演员”,在合适的情境下,将他们扮演得体。但是,如何让角色回归初心,似乎更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天因为怕冷在各种不想去的思想下,不得不去的情况下去跑了一直想跑的2019,可能是心理一开始是抵触的,尽管我很急急...
    李云蔓阅读 1,072评论 1 2
  • 故事还是那样动人,不是置身其中,总是难以体会。我们受这个世界的故事影响,而忽略了现实的世界。只有真的在生活中经历,...
    涂涂君阅读 1,865评论 0 0
  • 近段时间,但凡有朋友找我推荐电影,我都会说,去看西班牙电影《海市蜃楼》吧,超级好看。 可能美国大片更深入人心,欧洲...
    抚琴_张颢阅读 6,404评论 4 6
  • 遇上老公早下班,每次都会提前问我要吃什么菜,方便下班带菜回来做。我一直觉得这是件芝麻点大的麻烦事,无所谓啦...
    圆子丸子阅读 1,67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