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公式》这本书中总结了一条定律是:如果业务表现可测量,业务表现驱动成功;如果业务表现不可测量,则是网络驱动成功。
典型的业务表现驱动成功就是高考,大家同一张试卷,用标准化成绩来衡量。
而有的学校参考试卷成绩外,还有面试,那么面试时不可测量的因素就居多啦,那时候网络驱动的力量就会更大,例如直属领导的一个字条,例如选手的家乡和面试官是一个地方的。
我是做培训师的,对于这一条定律深有感受。培训师的业务表现,例如台风及知识储备,这里面只有极少一部分是可以测量的,然而大部分却是没法具体测量的,全凭培训师所在的平台网络是哪种,所以培训师讲同样一门课程,每天的课酬却是天壤之别。在培训业做了15年后,我承认做培训师是有门槛的,不可能什么人都能做培训师,然而我也必须得承认,培训师的价值判断非常主观。
我有个朋友,我们本来都是做通信行业的培训,因为通信行业的投标价基本是固定的,所以大家拿的课酬也都差不多,然而前年的时候,我这个朋友跳槽到了麦肯锡,我们再讲同样的课程,但是我和他之间的课酬就出现了断崖式的差别,他一天是我的8倍以上。
我朋友的课程其实还是那个课程,只不过他的课程进入到麦肯锡这个顶尖的咨询公司网络后,就有了价值的倍增。也正是因为我明白了所处网络对于个人价值的限制或者推动,所以在今年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服务了11年的公司。
这和艺术品的价值判断有点雷同。下面这幅画叫《戴金盔的男子》,曾经价值连城,因为它是伦勃朗的作品。人们在各种美术出版物里对它进行讲解和赞美,这是一幅艺术史上的佳作。
然而1985年以后,《戴金盔的男子》的价格从天上掉到了地上,再也没人愿意谈论它了——因为有专家证明,它其实是伦勃朗的一个不知名的学生画的。
2005年,有人花一万美元买下了下面这幅叫做《救世主》的画。2017年他把这幅画拍卖了,成交价是4亿5千万美元。
因为这幅画在2011年被鉴定为是达芬奇的作品。
上面两幅画的天赋和技法都没有变,人们欣赏它的美也没有变,但价格就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现在再给你看两幅画,你还能判断出来它应该值多少钱吗?
一幅画的价值更多取决于它存在于什么样的拍卖网络里。
《成功公式》这本书的作者巴拉巴西说,他可以只看一个艺术家出道的前五场展览,就能准确预测他一辈子的成就。因为一个画家的画到底能卖多少钱,几乎完全取决于你曾经在哪些画廊和博物馆里卖过或者展出过作品。
研究者通过网络分析,能跟踪每一个画家的作品从一个画廊流转到下一个画廊,看看价格怎么变化。他们得到的关键结论是,想要成为超级明星,你的作品必须得在顶级的几个枢纽式的画廊和博物馆里出现过。
这些地方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画廊、高古轩画廊、欧洲的泰特美术馆、蓬皮杜中心和索菲亚皇后艺术中心等等。只要你的作品上过这几个地方,你就一定是超级明星,你就会一直在这些顶级场馆。如果没有,那你一定不是超级明星。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除却硬性的一些能力水准之外,真正能够让我们实现增值的是网络价值,你所在的网络是什么档次,也就决定着自己的身价是什么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