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功安利一位”艺术欣赏造诣极高”的留洋小伙伴看《琅琊榜》,甚为开心。
平日里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与之讨论巴赫、诺兰、迟子建和ps里如何拉曲线,没想到这位高冷朋友也会看接地气的国产电视剧,而且一开始就对《琅琊榜》报以不小的期待——
“啊,是孔笙导演的啊?之前《生死线》《北平无战事》那真是越看越有味道,孔笙导演是学摄影出身的,画面也很讲究。”
“还有刘涛?初中的时候看《白蛇传》简直惊艳到!”
哦?活捉一枚导演和郡主粉,我阴险一笑,面对即将到来的《琅琊榜》盛赞,我已经备好了长篇腹稿。
两天之后,画风好像变了……
先是劈头一句,“看完了,我觉得人物刻画不够细腻。特别是配角。”
我缓了一下,之前听惯的各种朋友开场白都是“我已经XX年不追剧了,没想到……”,再加上每天追完更新之后,还要刷一遍所有主创微博,仔细收藏好微信里的各种细节分析帖、良心推荐帖和CP剖析帖,好话我已经听了千千万万遍……
于是,我不可置信地弱弱回了一句:
“比如说呢?”
“我们家宫姑娘戏份太少了!蔺晨也一般,甄平是在干嘛?刘涛还是一直哭,一些演员行,一些一般。”
“不,你这是直男癌,直男最喜欢宫羽这一类,而且这部剧主线不是儿女情长,靳东只是客串,刘涛很英气啊!”我有点不服。
这位“一般哥”似乎有点良心发现,不再抨击我喜欢的这些演员们,然后,默默补出更厉害的一刀。
“好吧,还有一个我觉得不精彩的地方,是剧情太简单了。”
“说实话,孔导这个作品,一般。”
“这个作品不是拍得一般,是剧本一般。”
“剧本还是粗糙了点,几条线索粗枝大叶,缺少铺垫。”
“故事都是靠叙述出来的,不是演出来的。”
……
一般你个头啊,我良辰有一千种方法告诉你他们有多努力,你造苏哥哥有三四款真玉做的玉冠轮流戴吗?你造大水牛靖王殿下有五六件英武又精致的戏服吗?你造剧里一共出现了至少五个茶壶十四盏灯笼吗?你造一场猎宫戏踏踏实实地拍了七天吗?你造我家老胡是和宗主一样从经历过一次死亡的人吗?你造演员们背海量台词背到不吃饭吗?……
不对啊——细节好,良心剧,够努力,就不会有剧本的硬伤,这不是强盗逻辑?我只好硬着头皮,跳出这一片盛赞,重新来审视琅琊榜,只谈故事,不谈其他。
仔细一想,的确有道理,宫羽美则美矣,若是结合她的身世和她的能力,让人物更饱满更添戏,绝对是百转回肠可歌可泣的出彩角色,可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是一个护殊团里的千年不变“脑残粉”形象。
如果要使一个人物形象饱满,从纸片人变成立体人,那就得做加法,为他加上人性上的很多纠结和变化,让他在经历种种环境考验而产生心性的动摇。但《琅琊榜》这个故事似乎和许多电视剧的路数是相反的,它有一股拗劲,在变和不变中,强调的反而是不变。
所以我看到每个人几乎都能用一个主题词来完全概括,梅长苏的赤子之心,靖王的重情正直,萧景睿的温厚宽恕,言豫津的理解旷达,谢玉的枭雄本色,就连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叛变”的童路,最后还是感化了策反人四娘,直到死都对宗主忠心耿耿。
《琅琊榜》整体来说,是为人性做减法的,每个角色的内核比较固定,甚至可以说“从一而终”,而且主线简洁明确,既然梅长苏是来复仇洗冤的,那儿女情长就要被无情砍掉,更别说其他支线情节了。
那么,为什么海宴要这样塑造人物?
我对一幕印象深刻。那是最后两集金殿鸣冤之后,梅长苏见了梁帝。梁帝说:“并非朕,生来无情。只要坐在这把龙椅上,人自然是会变的。景琰,他也是会变的。”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对这个垂垂老矣的多疑皇帝生了同情之心,“对啊,他并没有错,人性如此。”可是梅长苏却仍然抱着“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信念,他相信凭着自己对景琰的了解,他不会改变。
看到这里我很震动,因为有那么一瞬间,我已经预想出景琰登上皇位后,怎样因为多方势力的压迫,而做出违反本心的事情,如果这里真的着墨去描绘,那景琰这个人物一定会立体丰满起来。就像“狡兔死,走狗烹”击杀开国功臣韩信于钟室的刘邦,就像《甄嬛传》《步步惊心》里打压夺嫡的皇子的四爷雍正,这样的事,还少吗?
然而,梅长苏轻描淡写一句,不会变,又把我们拉回来。
所以我觉得这反而是《琅琊榜》可贵的地方。虽然可能脱离了人性的可能变化,但我们早已在这些勾心斗角、权力制衡中忽略了——变与不变,不过都在人的一念之间。一念可成佛,一念可成魔,也许真的有人怀着初心坚持到最后也未可知呢?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为心机正名,为妥协正名,借由着这样“形势所逼,不得不变”的理由,和梁帝一样,宽恕了自己。
想到这里,我似乎感觉到,真正塑造一个人的,不是他所处的形势,而是他作出的选择。
每个人的心性决定了命运的走向,但这些心性并非一日而成,而是通过许多次一念间的选择,在心灵的天平上不断加重某一边的砝码,最后成为现在的你自己。我们都知道,人,自然是会变的,人性,自然是复杂自私的——但我们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可以看到,在天平的另一边,
人,可以不变和坚守,人性,可以纯粹而无私。
想起不久前自己就陷在这样的失落中,每天愤青一样地嚷嚷着“大学其实已经是个小社会了”,心寒于比赛的背后操纵,心凉于人和人之间的难以坦诚,互相遮掩。那时朋友家人都像黛玉心疼宝玉被打而劝他“你今后可都改了罢!”来劝我,道理我都懂,只是这口气怎么都难平。
一些曾经闪耀在古书里,或者一直存在我们心底的简单信念,比如爱国,比如信任,比如英雄,比如坦诚,比如仁义,不知何时,被当下人耻谈和不屑,于是,我们“从此可都改了罢”,我们小心翼翼包裹起那些热血沸腾,转身溶入早高峰的人群,像一滴水溶入大海,面目模糊,无声沉默。
直到有一个比我更为天真无救的学妹说,“为什么是我们错了?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要我们爱国正义,公平善良的教育,然后到了大学你告诉我,不行,你要长大,你要圆滑,不长心眼怎么在社会上混出头?你总得生存……但是,为什么不是你们错了?”
改变没有错,但是不是也可以容许不变的存在?理解不变的选择?
“坦诚待人被视为天真,不谋心机被视为幼稚,世风如此,谁人之过?”欣赏一位网友的评论,我同样认为海宴是有天下清平的政治理想的。
“观众是分得清美丑的,以丑为美,以低俗为笑料的这种片子即使一时能够引发话题,但是很快就会被淹没。国家和平了快七十年,人们开始反思那些遍布社会的厚黑学、官场学,海晏这位女性写的小说,是对两千年来男性主导的那些三国演义式的权谋最深的鄙视。”
从人物形象的单薄延伸到人性减法的胜利,我的脑洞也的确是过于牵强。听完我的长篇大论,“一般哥”发言,“这样,不是会不真实吗?”
“是,这样的缺陷就是,人物动机太简单,没有人性的真实。
“好处就是,够理想主义。”
看完榜子大结局,一股气久久郁结于心,在晚上的操场狂跑几圈,月光静谧。突然觉得,或许没有那么悲观,一切只在个人的选择,至少,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勇敢展现出心中的“大水牛”,执拗地坚守着初心,将自己的人性做纯粹的减法。
毕竟,黛玉何曾真正希望宝玉改了性情?而宝玉又何曾变过一丝一毫?
制片人侯鸿亮曾这样评述:“海宴将浩气给了萧景琰,将仁恕给了萧景睿,将旷达给了言豫津,将荣光给了霓凰,将疏狂给了蔺晨,将纯粹给了飞流……最后将一颗不灭的赤子之心给了林殊,人性的漆黑夜色里,这一盏心灯如月。”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漏洞不少、并不完美也不真实的故事,将我结结实实地打动了。
风起了,月亮也还是老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