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没有春
《未来简史》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自从读了这本书后一直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是为了说明未来大部分人类的工作会被机器替代?是为了说明生物终究是算法,而算法有可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是为了说明未来将有一个新的物种“神人”,会成为星系的主人?
是了,我想起了那句终极之问,“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把这个“我”换成人类,就是我理解的《未来简史》要传递的思想,这是真正的终极思考,是“大”关怀,这也正是此书伟大的地方。
人类究竟是因为什么从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成为地球的主宰的?《未来简史》认为是大规模合作的能力和想象力,想象力即虚构故事的能力。虚构故事能让人类更容易合作,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支柱。
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大规模合作的能力和虚构故事的能力,促使人类发明了文字和货币。而文字与货币的发明,让人类脱胎换骨,一切成为了可能,宗教和科学随之诞生。
以往,我们普遍的认为宗教是为了寻找灵魂的救赎,是灵性之旅。而《未来简史》告诉你:宗教的本质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组织人类进行大规模合作的工具,是一种契约。仔细一想,好像真是这么回事儿,统一思想、为统治者服务确实比寻求灵性之旅,更现实也更有意义,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寻求人性之旅,不过是后人为了自己的原因,赋予宗教的意义。尽管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强大的信仰的力量,但和最开始的宗教已经有了差别。
而科学则是为了构建更强大的力量,以达成大规模合作想要实现的目标,和宗教是最好的兄弟。同时,因为科学技术让虚构与现实的界线更加模糊,人的体验和敏感性的彼此加强,使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知识,渐渐破除了神的崇拜,进入“以人为本”,产生了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的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唯一的自我,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类共同朴质的诉求。人文主义让我们思索“我之所以为我”的活着的意义,我和“他”既独立、平等,又各自不同,如何相处、协作、分工既不损害他人,又让自己愉悦,符合道德判断。科学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力量,既让个体强大,也让大规模协作网络更有效率。人文主义和科学技术互为阴阳,阳是力量,阴是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在计算机和生物领域的突破,我们的认知随之被升级。生命科学认为:生物就是算法,人类是许多不同算法的组合,是可分割的,并没有单一的内在声音或单一的自我。我们所有的感觉,喜怒哀乐,抑或紧张愧疚都是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可以用算法控制的。而构成人类的算法并不自由,是由基因和环境压力塑造,因此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这就完全颠覆了自由主义的元认知和本源。量化自我的运动,就认为所谓的自我就是数学模式,未来可以通过数据,更好的认识自己。
既然不存在内在的唯一的自我,而是可分割的、可由算法控制的,又谈何自由、平等和意义呢?以人为中心可能一去不复返,被以数据为中心所替代。每个人都只是数据大洋中的一部分数据,数据与数据的链接勾勒出一个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的多得多的真实的世界。
《未来简史》认为:未来人类将完全不具备价值,人类整体仍然有价值,但个人将不再具有权威,而是由外部算法来管理。而算法的初始需要人类创造,只是后续的演绎和发展恐怕就不是创始人能够控制和预见的,毕竟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力远不及机器。
因此,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人数极少的特权精英阶层,由认知升级后的人类组成,即“神人”。这些超级人类掌握众多核心算法,可能会接触到目前还难以想象的新领域,从而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我们的爷爷辈和父辈们,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王朝的颠覆、国家的覆灭、物质匮乏的饥饿,这是身体和精神历练的时代。而我们这一代人,则要面对一个认知不断被升级、被颠覆的时代。如果人作为一个个体,将不再具有权威,不再具有价值,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今天我喝一杯咖啡是喝一杯咖啡的愉悦,今天我跟好友相聚是跟好友相聚的开怀,如果这些对我来讲都不再具有意义或者能够被算法所控制,那这个世界对我们而言是否还需要存在?
未来已向你走来,而你却不认识,你们终将错过。幸或不幸,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今天,我倾注大量的专注力,梳理关系和思路,写下这样一篇读后记,已是困难。我们是要成为数据时代的人类原住民,还是要成为未来社会的数据原住民,这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变成一个重要的选择。
备注:为了避免偏颇给大家造成困扰,建议大家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