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时间的格局》这本书已经有好几天,因为是礼物,想找个有仪式感的时间打开,比如,作为“时间管理”主题阅读的第一本,但看着群里的小伙伴都在读了,实在忍不住还是翻开了。
没有用往常的30分钟速读法,而是放慢速度,用倾听作者声音的方法来阅读,因为这个声音太熟悉了,最近听了那么多她的课。只管在脑海里模仿着她的声音,听着她娓娓道来。
好吧,才看了几章,我就开始庆幸,鬼扯的仪式感,现在、立刻、马上,就是打开这本书的最好时间。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马上要到40岁了,天天在心里跟自己强调梦想、时间这两件事,不断的反省自己之前时间是怎么蹉跎掉的,为什么没有看到半点梦想的影子,安逸的生活,温水中的青蛙,只差一点点就被煮死了。虽然找到一些方向,也开始努力,但还是想得不那么清楚,毕竟被煮了那么久,活力已经大不如前。
这本《时间的格局》,中肯的说,靠它就能大彻大悟,那是想多了,但它却足够称得上是一个领头的鲸鱼或大雁,跟着它游弋、飞翔,会省下不少力气,而且或许真的能到达梦想的地方。
一、思维,决定时间的格局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红灯思维、绿灯思维概念并不是很了解,但没想到的是,近期在做的事,却幸运的符合了绿灯思维。
三个月来,我一直想要改变,或者说是升级,反复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去年11月在小灯塔参加零基础写作训练营,结营时猫空老师让我在荔枝做个直播分享,我没有任何犹豫就答应下来了,尽管我从来没有做过直播分享。我觉得有机会就要抓住,而且我在训练营的显著变化也让我有东西可以讲。后来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听分享的人没有察觉我的紧张,反馈效果还不错。
然后一个线下活动我也参加了,去的时候发现自己比请来的嘉宾老师还老,怎么坐都觉得别扭,主持请人回答问题的目光一扫过来,我都像躲刀子一样闪开,心里只是不断的念着“我在挑战、我在挑战”,居然坚持到最后才走,而不少年轻人中途就离开了。
这个月在弘丹老师的爱上写作训练营,我又被邀请分享。因为没有参加第一个营那么拼,觉得自己表现的一般,完全没有心里准备。但还是没有任何犹豫的答应了,就是要看看自己行不行,结果仔细一复盘,发现还是有很多自己的改变可以分享。
敢于说YES,而不是NO,这样的思维,让我这三个月,活出了过去三年都没有感觉,可以说,我的时间逼格提高了。
二、记录,诠释时间的质量
最近妻子和我讨论时间效率的问题,她是个善于规划时间的人,休息就是休息,工作就一定要让自己的时间和收益挂钩。她问我:你现在成天看书写作,每天花出的时间,能达成应有的效益吗?说不定打份工,都不只赚这个数吧。我被问得有点不好意思,恼火的说:刚起步嘛,而且这件事我心向往之,能表达我自己,没有比这个更开心的事了。她淡淡的跟我说:你如果是30岁,我压根儿不会提出任何异议。
是啊,我快40了,上有老下有小,不是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候了。妻子其实也是理性的提醒我,要注意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按照《时间的格局》中提到的那960个格子,我只剩下480个而已。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书中给了一个很好方法,就是记录时间。巧合的是,前几天读《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的写日记,做时间统计,机械到令人发指的程度,从而达到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成就,也是同样的方法。
这个方法并没有把时间变长,而是把时间变得更有质量,清楚的告诉我们时间都去哪儿了,以便反省、规划、调整。接下来我要学习做好时间开销日记。
三、行动,成为时间的朋友
学习写作已经三个月时间,起初是奔着变现去的。头两个月里每天做悟空问答,开始时激情满满,可是选到的是文化领域,没多长时间肚子里的货就甩光了,也没能如愿开通收益。一直都是绞尽脑汁到处查资料,然后搅和搅和发出去,最后还是发现自己的输入太少了。
所以今年一月份停下来,报了青橙学院,把重点放在读书、充实自己上。总算还好,个人的行动力一直保持着,坚持在写作,而且第三个月比之前两个月成长还要快一些。每天5天起,11点睡,妻子打趣我说:别整成个书呆子了,当年你要是有这么努力,考个名校不在话下啊。
本来有点沾沾自喜的,但对照书中的POA公式,发现目标O还是有点散,伙伴P也不够多,行动效率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好。
周五和妻子去吃夜宵,很巧碰上一个咖啡馆里在组织线下读书会,与周边休闲、嬉戏的人群既显得不同,又感觉理所应当,看着他们那溢于言表的喜悦,我想这应该就是与时间做朋友的样子。
如果说我的前40年,是输给了时间,过着意料之中的生活,那么希望我的后40年,如弘丹老师的赠言那样:“相信时间的力量,活出不可思议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