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又红了!电影《战狼2》上映7天,票房突破11亿。用一股子血气方刚横扫了微博,燃爆朋友圈,被称作行走的荷尔蒙。
无论是《战狼1》还是《战狼2》,所到之处一定离不开满屏的“纯爷们气质”和“真汉子性格”,所有媒体一致点赞他的“真血性”人设。吴京甚至毫不避讳的诠释《战狼》系列电影的精神:“想表现中国有爷们,少点娘炮。”
这样的态度在他对儿子吴所谓的教育上也展露无疑。吴京在参加《大牌驾到》的节目时,主持人华少曾问他“万一以后儿子长大之后变成了娘炮怎么办?”吴京想都没想立刻作答:“大嘴巴抽他。”
而在现实生活中,吴京不止一次表示,绝不允许儿子柔弱,儿子长到六七岁必须开始习武,男孩就要硬气!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还不到6岁的孩子,就已经被驾到各种健身器械上。从小就被打上了“小战狼”的标签。
1
在我们传统的性别教育中,一直在给男孩强加要“勇敢”、要“坚强”的压力,一直在给孩子灌输“男儿有泪不轻弹”、“真正男子汉”的思想。男需要“养家糊口”,要做家庭“顶梁柱”。大多数人都是在这样的教育和环境下成长。但男孩是生来如此吗?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来,男性和女性天生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应该说,性别差异存在,但这种差异,绝对没有个体差异大。
社会、家庭对人的影响和塑造,远比性别大得多。利用性别对人定性和打标签,太过狭隘。我们承认性别差异,但反对性别偏见。
2
性别偏见带来负面影响令人震惊。
美国纪录片《面具之内》,用一种全新的视角,说明了这个问题。
纪录片采访了美国不同族裔、性取向和年龄段的男性,其中包括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师等,既有个人故事,也有数据和研究分析。只为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有种种特权的情况下,男人却犯罪率更高、更容易辍学,男人究竟是怎么了?
一切都是从四个字开始——“像个男人”。
这些都是我们常认为的男性该有的样子。我们看到的男人和女人如此不同,是因为社会要求男孩子必须有男性气质,而女孩子必须有女性气质。这样的后果是,我们的孩子们,从出生时的多元化、个性化,逐渐被培养成单一的样子。
很多天性温和的男孩子都有下面这样的经历:
为了满足社会为他们制定的条条框框,他们都纷纷带上面具,扮演起世人眼中的“男子汉”。从孩童时起,他们就被要求生活在坚强、勇敢、血气方刚的情绪面具中,而存在于他们千姿百态天性里的脆弱、胆怯、羞涩等“阴柔”的一面,都在所谓的男性气质之下被隐藏起来。
一根弹簧,被压得越紧,反弹的力量越大。男孩们也是这样,社会性别偏见造成的压抑,终将爆发。于是有了“用拳头解决问题”,有了一次次升级的暴力犯罪。性别偏见不止是简单的“打标签”,可能输出成影响人一生的扭曲心态。
影片的最后,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摘下面具,跳脱出原有的男性框架,面对真实的自己。
3
事实上,一些先进的地方已经意识到性别偏见带来的问题,并从幼儿园开始减小这种偏见对孩子的影响。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幼儿园里,没有“男孩女孩”,只有朋友。“男孩就该是男孩的样子”,“女孩就该是女孩的样子”这种观点正在被挑战。这些学校建立的初衷是想改变社会对孩子的潜移默化造成的男女的刻板印象,他们认为性别中立和平等,就得从娃娃抓起。
普通的幼儿园里,洋娃娃、积木或者是卡车等玩具通常会被分好类,女孩会自动扎堆在洋娃娃周围,男孩会簇拥在卡车周围。而在这所性别中立的幼儿园里,洋娃娃和汽车、积木等都混杂在一起。洋娃娃并不是女孩的专利;卡车也并不是男孩的特权。
幼儿园的园长坚持认为孩子们可以玩任何形式的游戏,也可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任何感情。女孩不需要克制自己的愤怒,男孩也不需要忍住自己的泪水。孩子可以整洁也可以脏乱,可以吵闹也可以很安静。
老师们在幼儿园里做的事情就是不给孩子贴任何标签。其中一项就包括不用“男孩”或者是“女孩”这样的称呼,而是用“人们”、“孩子”、“人类”、“朋友”等称呼。幼儿园孩子的探索世界被更多打开,思想上也少了很多人为的藩篱。
瑞典 Uppsala 大学的研究显示:接受性别中立教育的孩子更愿意和异性互动,也不会形成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
4
当然,我们并不是否定所有的性别引导,更不是提倡男人都当“娘哥”,女人都当“女汉子”。事实上,适当的性别引导很有必要。孩子必须有正确的性别认知,知道自己的性别和性别属性。但任何人,都不该被性别偏见所绑架。
其实,被性别偏见绑架的何止是男性?“你们女人不行”“女司机”“女人就应该做家务”都是活生生性别歧视的例子。
要摆脱固有的性别观念很难,不是一句话、一篇文章就可以解决。但你可以打破这种围墙,更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展示给他们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如果你有儿子,他可以哭、可以害怕、可以撒娇、可以软弱、可以玩布娃娃、可以爱跳舞、可以喜欢粉色;如果你有女儿,她可以顽皮、可以爱踢足球、可以玩玩具汽车。
林语堂说:“我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他才能长成最自然的模样。没有压迫、没有扭曲,自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