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达尔也需要教练,是件很神奇的事情。大家想纳达尔这种世界冠军还需要什么教练啊,这教练肯定打不过纳达尔,教练不一定要比你厉害。为什么纳达尔会有教练呢。
有一次和工作中我带的同学闲聊,他问我说什么时候,他就不要我这样带着做事情了。反馈了三条,第一是你自己基本形成一个产品和增长体系,包括工作方法论,那么你就可以独立来完成工作了。二是最好你有一定的学习和搜索知识的能力,目前我带的同学主要问题是他们都需要我来进行讲解,这样增长的潜力就会小很多,因为他们学习的体系都需要我先学了,然后再讲授给他们。最好的状态比如我带的同学,发现文案撰写不好,那么可以从网上搜搜如何写产品文案,然后通过挖读辩输的方式讲出来,那么他就具备了嗅探知识的能力,相比较那些只是使用经验归纳法的同学就要可怕的多。
之后我补充了一句说可能学习一段时间,你就不太需要我这个教练,但是你会一直需要一个陪练。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为啥需要陪练。
1.陪练的主要作用是以观察者的身份给出及时反馈
你工作和看问题的角度无法发现问题,只有切换角度才能发现解决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很推荐产品经理互相审阅彼此的产品文档和原型设计,就是你自己看自己作品,你知道你是怎么设计的,就会有知识的诅咒,这时候最好的方法是不作任何解释的拿给同事看。记得之前,我带的同学做了一个投票的功能,其实从100多个后选中最多可以选择10个人,我们抽象一个这个模型,有点像购物车添加商品,最后一键下单。但是竞选人个人主页的按钮我们写的文案是投票。这时候研发老大看了后说我感觉一点击这个按钮就把选票投出去了。其实不是,更精确的解释是将该竞选人添加到选票中。进入选票的页面,才是投票按钮。所以我们把文案进行了修改,这个就是一个你自己设计无法发现的问题。而找出这个问题的不是产品经理,而是研发老大。陪练有时候甚至需要跨界。
就是相同理论深度和能力的同学,可以对你的问题有不一样的解。
我们的APP有一个功能就是要做用户认证,就是说用户必须要手持身份证拍照并且上传,同时还需要拍下身份证的正反面。但是后台数据监测发现流失率最大的就是这个环节。很多用户拍照不是模糊,就是看不清身份证。所以这个环节转化率一直很低。
我们当时想了很多的应对办法,大家头脑风暴了一番。比如说让我们公司最声优的男生录了一段使用说明。再比如说用户进入这个认证页面强行弹出一个示范例子。但是都不是提高了很多。回到这个流程的核心,其实是证明用户自己的行为。当时我的老大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说这个问题你去用阿里的人脸识别系统的API吧。这样就不需要手持身份证的拍照了。
这就是我说的面对同一个问题,你的高度和理论深度的不同会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因为我的老大背景是做技术的,所以他才能想到这个点。大家也要尤为注意一起工作的他同事能力,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是进步最快的。如果你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拼命研究还是速度太慢了。
彼此切磋,就突破了知识的诅咒与盲区。
要有足够大量的种内竞争。这也是我和很多职场同学说,你们面试的时候如果面试官问题你,你有什么问题吗?你可以问他你工作的组里有多少产品经理,因为按照大数概率,人越多出高手的可能性越大。公司越大,招募的产品经理越多,公司越大也越吸引高端人才。其次是你可以切磋的人也会越多。
2.专业的知识结构都很复杂,可能需要教练来帮你拆解
就拿产品经理来说,就涉及到商业,技术,设计领域,设计又可以拆解为排版,字体,颜色,交互,功能等等知识区域,然后我们继续拆解会发现每个区域下面还有很多的子区域。这是一个我熟悉的领域,那么我不熟悉的领域呢。我可能也需要一个教练来帮我,比如健身。我也是需要教练来帮我拆解并讲清楚这个逻辑关系。
3.强度可能你无法评估,或者练习过于主观
每个知识点其实难度是一样的。真多这些知识点,你可能需要理论联系实际,陪练和教练可以给你一定的指导,或者教练会告诉你你学习的内容过于难了,会重新帮你制定计划。还有就是如果我们过于“上进”反而容易拔苗助长。这样的结果是强度过大造成自己主观上厌学。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看《鲁迅杂文》第一篇文章我之节观。当时完全是懵懂的状态。从标题就需要查字典,看一下节烈是什么意思。所以如果当时我有教练,那么会知道鲁迅杂文可能是鲁迅最难的文字内容,在看鲁迅杂文之前可能要做一些准备活动,比如看一下鲁迅的传记,或者阅读一下鲁迅生活的民国时代的书籍。这样对于这种针砭时弊的杂文集阅读效率就会很高。而不是“硬”读。
既然有了陪练和教练,那么日常工作中其实很重要的一件事儿是广开言路,开宗明义,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因为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知识领域都是有遮蔽性的。那么就需要外界来破坏掉这个遮蔽性,人都需要自信,部分否定自己都是痛苦的,但是只有打破自己的知识管道,才能成长。所以对待任何“非议”。我的态度是不同意可以搁置或者暂时否定,但是时不时要拿出来复盘一下。
所以我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可能你现在无法理解我的反馈,但是你可以虚心接受,但是坚决不改。
没事儿只要不是永远否定建议,将来发现问题,我们终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