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一本三联版《碧血剑》,对袁承志之人的印象还是模模糊糊,难怪金庸先生在后记里写道:“这部小说真正的主角是金蛇郎君夏雪宜和袁崇焕。”于是他又在后记补写了一册薄薄的《袁崇焕评传》,字里行间可见他对袁崇焕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佩和赞美。然而袁崇焕的生平故事,读起来要比武侠小说沉重得多,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他是明末最后一位民族英雄,而真正的英雄是:提前感知了自己悲剧的命运,却依旧正义行事、慷慨赴死。
从前的我对明史知之甚少,最近也通过阅读,认识了两位“无能”的皇帝:万历帝和崇祯帝。这两位在位时间都很长,性格虽不同却有着共通点:都是平庸无能甚至愚蠢,但又极端自私自利,不惜与整个文官集团为敌。由于最终崇祯帝是殉国而死的,民间对他的评价一直偏高,实则他也是个昏庸残暴之人。在皇太极围困北京城时,袁崇焕千里拔兵来援,击退了敌人,却被崇祯冤枉为通敌卖国而投入监狱,关押一年多后最终被凌迟处死。要说崇祯是“公报私仇”,实在是没冤枉他,他一直看不惯袁崇焕的“蛮子”作风,并对他的文武通才极为忌惮。这也可以说是崇祯的一种极端嫉妒心理,他才会假意听从“探子”的反间计,将错就错地冤杀了袁崇焕,实在是个卑鄙小人!金庸先生也提出,崇祯和袁崇焕之间不可调和的性格矛盾,也是这个悲剧故事的潜在原因——这一点是他的创新见解,还没有前人所提出过。
袁崇焕在崇祯一次次错误愚蠢的指挥和判断后,依旧在军心涣散、军饷被克扣的窘境下组建起强大的辽东部队,甚至战无不胜的努尔哈赤都对他充满忌惮。在崇祯及北京城被围困后,他依旧选择千里援驰,在被诬陷后,他甚至在狱中写信安抚出走的部下,这是不是一种“愚忠”呢?只能说,在封建专制帝国下,个人的努力和才干是多么的渺小,而每个人的思想又是多么的局限——他是个骁勇善战的将领,却摆脱不了中国文人出身的约束,被君君臣臣的儒家文化的道德绑架了。
袁崇焕又何尝不曾心灰意冷?然而他始终没有愤然出走、投降满清——不过如果他当真做出如此选择,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就会被彻底颠覆了,可能“遗臭万年”。袁承志在认清崇祯帝毫无军事才能后,一次次冒死谏言、刚正不阿,一直到最后,他都选择为君奋战到底,蒙冤之下遭万人唾弃却仍忠于大明,这也是他作为中国文人兼武将最后的底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