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全家人在一起,会共同看一本算命的书,分别从不用的属性找到关于全家人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势。
十二生肖,加上金木水火土属性,加上出生的时辰,对照着书里的释义把全家的命运和性格都朗诵一遍。
有人得意洋洋“我命格较贵重,过几个坎将有大成就”;有人假装哀叹“我这辈子逃不了做牛做马,你们看书里说我一生比较操劳”......
每个人的一生仿佛被短短几句话定格。当我们在一起兴致昂扬打趣,笑闹的时候,关于自己被算出的命运,大概是不当回事的。或者偏听偏信,只信自己认为好的。
我清楚的记得,对于我的性格判定的是:粗心大意,没有耐心。家人们纷纷附和:怪不得考试简单的题这里错一点,那里错一点,怪不得学习的时候仿佛凳子上长钉子般坐不住。
彼时的我深以为然,考试做错必然是粗心,定力不足必然是没有耐心。不是我不会,书上都说了,这是我的性格。
直到上了初中,直到历经高中的锤炼,我才知道,不会做的题跟粗心没关系,你定力再足,再有耐心也不是一定会取得成绩。
直至大学,步入社会。对我的评价中,越来越多的声音是:你好细致;你怎么有这个耐心;你相对来说比较细心;你还是比较稳得住。
其实内心深处一直在意小时候对自己的评价,像是一种认定。听到这些声音时有暗自高兴,又有些惶恐,觉得肯定是自己这么多年都努力改变缺点取得了显著成果,又觉得自己会不会矫枉过正,从一个粗心的状态变得过于细腻,变成另一种缺点。
大大咧咧和敏感细腻总是一个反向对照组。
仔细想想这些年的行为,或许两种性格自己都有,无畏的时候粗心一些,谨慎的时候细心一些。小时候多么无畏啊!
可见,命词里的性格也是会变的,是流动的。
其次关于我命运的演算,大概是:年轻时没什么建树,晚年生活比较富裕。当时第一反应是:对年老的命势还比较满意,年轻时怎么就不成功了,我这会还小就已经很成功:学习很好了、大家都夸我聪明、学什么会什么。可见只能信一半。
是的,我只信好的那一半。我认为当时所有的家人都跟我一样的认定,我们只信好的那一半,我们的命运也一定会比这一半更好。
直到命运的齿轮旋转到残酷的一面。才惊觉,命运不是我认为会更好就会更好的。
一直觉得小时候的自己像一只抖擞着的大公鸡,充满斗志。成长到如今,仿佛一只老母鸡,圆圆润润,没有抖擞着的鸡冠,也没有尖尖的牙齿和爪子。
长大后,总是用被生活磨平了棱角来形容自己,像是一种无奈的呐喊,又像是一种成长中练就的通达和人情世故。
人,仿佛天生就是矛盾的。
如今想起这些命运的判词,看着周围40多岁的中年人高血压,高血脂,30多岁也常见了,更甚20多岁也显现了。每每我都在内心安慰自己:我晚年比较富足的!所以年轻时辛苦点没关系,才配得上晚年的享受!况且,我是有晚年的,这,本身就是最好的祝福!
关于命运,关于运势,如果祈祷有用,那么天下人都是最虔诚的信徒。
月满则亏,月缺则盈。人生可能就是时好时坏。有得必有失,不要太贪心。把握住那些重要的,自己最在意的东西,来丰盈自己的内心,可能感觉上就是一路顺遂。
歌词里唱“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对于算命,我大概是信五分。内心深处并不想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去打拼。凡事,量力而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