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两个心理学家的父母 一个女儿
内容:维护优质的亲子关系,是最好的爱的教育。
记录理由:提供一个教育思考的新认知。
观点一:教育不是站在今天看将来
我们现在不知道孩子将来要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而那个世界是肯定更适合他们不适合我们。所以用我们的价值观来判断他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如:你要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最后发现不一定。好好学习确实可以考上好的中学,好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你能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幸福生活。但是这个解释方式,在二十年前或者三十年前是有道理的。大学毕业分配工作,房子。过上一个中产以上的生活。现在不是这样了。
观点二:检验你的教育是否有益,就看我们曾经给他的爱、教育和支撑能够让他挺好的活下去。
观点三:他对他女儿的培养,成绩好不好不是很重要的事
女儿四年级数学考了59分,需要家长签字,不敢给妈看,让他偷着签字。他说:小学四年级就考59分,将来一天你去公司上班,你的同事你的老板不会有任何人在乎你四年级的某次考试是59分。所以这件事不重要,你们班考100分的那个同学就没必要参加这次考试,因为这次老师什么都没有检查出来,而你这次考试检查出来41分的问题,你只要把这41分问题改过来,你就是这次考试最大受益者。
观点三:做饭是很重要的技能。(幼儿园他女儿喊同学来家里就开始自己张罗,炒的整个厨房都是。)
他认为,这代人命中注定就是孤独的,首先独生子女,爸妈离开人世后谁给她带来温暖爱,结婚谈恋爱?离婚率都已经50%对吧,你觉得靠谱吗?所以当他哪怕半夜饿啦,生病啦,想吃什么东西,都没问题。现在她女儿大学在日本学动漫,一到日本,就发挥优势了,每顿饭都自己做。再者做饭这件事利于交往。把他扔一陌生环境中,周围绝大多数不会做饭,到我家吃啊,所以不仅生存提供了基础,还给自己建立了一个社会支持系统。大家一起吃过饭的人感觉就不一样了。
观点四:独处的快乐。
不管有没有人爱我,喜欢我,愿不愿意跟我玩,我自己都可以玩的很开心,惬意,优雅,有质量。
观点五:有他自己的一个爱好。
但是这个爱好不只是一个爱好,能够给他带来荣耀感和成就感的东西。就是我不仅在这个过程中玩的很开心,而是玩的比别人好。我女儿小时候喜欢画画,家里到处都是她的杰作:床头,柜子等。现在看来唯一做的对的就是没有指责她,想画就画,于是想着报一班,然后发现课上老师就是示范,让学生和他一样,而是画一个框涂颜色,不许出框。所以决定还是不学了。后来高中学习成绩也一般,考好大学也困难,然后让如日本读动漫去了。上学前她在日本一公司实习,这个实习对他影响很大。实习过程中,觉得她画的很不一样,因为野路子出来的,大家觉得挺好,后来离开前自己独自(高中生)做了一个项目整个角色都是她设计的。她女儿专业上是绝对有自信心的。
观点六:允许孩子从小接触互联网(她女儿小学上网就是随便的,只要放学回来写完作业,打游戏如果觉得级别不够可以充点卡)
这是这一代人的生存特征:成就感不只是来自学校,还有虚拟空间等。但家长们把电脑等都收了。也找不到成就感就麻烦了。他的考虑是:将来他成人后,这些是他基本的生存方式,不让他上网打游戏看动漫,会伤害他的人际关系。
观点七:和孩子保持正常的亲子关系你就有影响力。
如:一次,女儿数学考试,一个题错了四次还错,叫家长去学校训了一通,回家吃饭不理他们,女儿问:“是不是数学老师叫你去了?”“是啊”“说什么了?”“说这段时间考试,卷面明显比上次整洁多了,老师看出你最近学数学的态度,比以前端正和认真了,希望以后做数学题的时候要认真验算和审题,才能提高成绩”“还说什么了”“没说什么了”。我为什么没有凶我女儿,你们想:咱凭什么让人家管你叫爸妈,总得替人家抗点东西,老师训你下,你回头把他训下,你还是他亲妈吗,你的问题该你自己消化,不应该把你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个:我和我女儿的关系,怎么能因为外人说两句就破坏了。我最重要地就是和我女儿的关系。和孩子有一个正常的关系,体验。你对他的影响就在。你就可以进入她的生活。最悲哀的就是我们关系断裂了,什么事你不知道,他花很多时间对付你,骗你,你说的话他不听。破坏的关系是不可修复的,你和孩子相处的关系就那么长,以后受同伴影响越来越多,父母影响力特别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