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用户运营,就一定会提到一个词:用户画像,除了用户画像,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东西可以让帮助我们来理解,那就是用户参与层级模型。用户参与层级模型核心来讲,是理解如何最大化用户参与度,留住用户,让用户在产品中形成正向的自然循环。
用户参与层级模型是硅谷顶尖投资机构 Benchmark 的管理合伙人 Sarah Tavel 总结的。Sarah Tavel 担任硅谷顶尖早期投资机构 Greylock 合伙人期间,于2016 年 3 月首次发布了这份用户参与层级模型(The Hierarchy of Engagement)。2017 年 5 月,Sarah Tavel 作为第一位女性合伙人加盟了硅谷顶尖投资机构 Benchmark 担任管理合伙人,并在过去一年里对这个模型进行了不断修正。
用户参与层级模型一共有 3 个层级:
1)最下面的第一级是「用户增长」,旨在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完成产品所定义核心用户行为;
2)中间的第二级是「留住用户」,让用户在产品中有更多的「质押」来增加用户的离开成本;
3)第三级是用户在产品中产生正向循环。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1L1, 用户增长-完成核心用户行为
「用户增长」不是说我们应该关注产品的总用户量,而是应该关心完成产品所定义的核心行为的有效用户的增长。实际上,一个产品的总用户量无论如何都是在增长的(因为没有哪款产品在统计数据时会排除掉已经注销或流失的用户),所以很多时候看总用户数真的没意义。
「核心行为」在互联网界被称作Aha Moment(顿悟时刻),是指能够形成产品基础的行为。增长营销团队发现,当客户达到顿悟时刻的时候,他们的流失率会大大降低,很多公司都为此设置了特殊的KPI,比如Facebook 的核心行为是加好友,Pinterest 的核心行为是 Pin 一张图片,Snapchat 的核心行为是拍照分享,YouTube 的核心行为是订阅视频。
核心行为的投入与其他行动步骤基本一致,但是产出却是数倍。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核心行为的第二个特点是:当核心行为发生后,它的撤回成本非常高,以至于你不想撤回,只想达成目标。
实现核心行为的难度远远低于最终目标,且达成后可以大幅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比如:穿衣服和穿鞋子,对于想要晨跑的人没什么差别,但是一旦他穿上了鞋子,也意味着他相比换衣服,他在滞留房间的概率非常更小,而跑步发生的概率更大。这就是核心行为的特点之一。你能想象出穿上鞋子后,再回去睡觉有多蠢吗?
对于互联网金融app来说我认为核心行为是完成人脸识别、身份证照片上传、绑定银行卡这一实名注册的过程,对于少部分实名注册流程非常简单的app来说,会把核心行为定义为完成一笔尝试投资,如:1元,100元。
1)注册奖励
Banner位置、广告位、个人中心等板块去展现新手活动,刺激用户进行注册,会打出注册即送礼券红包。
2)新手任务
用户注册后,新手任务里也会把实名认证、绑定银行卡即送礼券等活动作为重点。
当用户翻山翻山越岭完成了注册、上传身份证、实名认证、这些步骤,我们还需要一些小的动作来吸引用户完成最终目的-投资。
3)新手标
为新手客户提供的专属标的,通常具有利率高期限短的特点。
4)体验金
体验金给用户,用体验金就可以开始计息获取收益了。资金就获得了用户的认同,贴上了用户自己的标签。用户每天会关注自己的收益。
刺激完成交易很难,但可以先选择刺激完成一个小的核心动作。
2L2, 留住用户-持续使用的收益」和「离开产品的损失」同时递增
现在,假设我们已经获取到了一批有参与度的用户,这非常好。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让这些用户保持粘性?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留存率有多重要。还是举个栗子,现在有两个公司 A 和 B。A 公司每月新增 500 万用户,月留存是 80%;B 公司每月新增 250 万用户,月留存是 95%。三年之后,B 公司拥有 4200 万用户,超过了 A 公司的 2500 万用户。且 B 公司的增长曲线比 A 公司漂亮得多。这就是留存率的巨大影响,复合增长的价值。
既然留存率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打造高留存率的产品?核心就在于,产品需要让用户「持续使用的收益」和「离开产品的损失」同时递增。
所谓「使用收益递增」,是指随着用户在产品中贡献的数据越来越多(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产品都能基于这些数据持续改进用户体验。最后达到「使用产品越多,我的产品体验越好」的情况。
比如 Evernote,核心行为是记笔记。随着你在 Evernote 里的笔记越多,你得到的价值越大,同时也越难离开它。也就是说,Evernote 的核心行为同时创造了「使用收益递增」和「离开损失递增」。
比如 Pinterest,你 Pin 得越多,你要离开产品的损失就越大 — 你的书签、表达和身份体系(离开损失递增)。
开始的时候,产品通过关注功能来创造「使用收益递增」,然后增加一些相关功能来体现离开损失递增。比如 Pinterest 的「精选」功能,当你 Pin 得越多,你的首页就越符合你的个性化需求。
对于互联网金融app平台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在运营中去创造「使用收益递增」「离开损失递增」,常用的方法是:
1)增加会员等级及积分体系
建立会员等级、会员特权体系:为了帮助用户在APP里不断成长,并且让用户得到更多的会员特权;必须对用户进行分层/分群运营,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
建立会员积分、积分:根据用户的投资次数、价值或者是其他用户行为(比如签到、每天登录APP送积分等)给予积分奖励,并且可以用积分去兑换奖品。通过有吸引力的商品让用户想方设法去获取积分并且去兑换奖品。兑换体系。
总之产品要留住用户,需要提供随着时间推移的持续价值,并强调离开产品面临的损失。
3L3,用户良性循环
在产品中贡献的数据越来越多,基于数据持续改进用户体验。现在的问题是,现存用户是否能够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起良性循环体系。良性循环体系就像一个飞轮,它能将用户参与度转换成驱动公司前进的燃料。最强健的良性循环具备网络效应。
比如 Pinterest 的良性循环是:当你 Pin 得越多 →形成更丰富的兴趣图谱 → 得到更好的内容发现体验 → 进而促使你产生更多的 Pin…同时,一个产品中还会同时有其它类似的循环体系。比如 Pinterest 的增长循环里,用户发现更多值得 Pin 的好内容 → 推荐给朋友 → 帮助产品获取更多用户 → 产生更多好内容。再比如 Pinterest 的用户参与循环里,用户 A 转 Pin 一张用户 B 的照片 → 通知用户 B → 召回用户 B → B 可能留下来产生更多 Pin。
你应该让每个自然发生的良性循环最大化,在上面提到的循环里,为了让通知能够触达更多用户达到召回的作用,增长团队会努力提升沉睡用户的数量。
良性循环是很难创造的 —— 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没能做到,尽管他们做了很多尝试。
其实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就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用俞军的话说,很多产品能够做到多大,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如果设计错了,后面无论怎么努力、融多少钱都无济于事。
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来说,有以下一些方式:
1)邀请好友,建立“邀请好友”政策、非常友好的确认邀请关系方式(当面扫码、填写手机号、转发链接等)、激励,鼓励用户邀请亲友。
2)全站活动,通过活动提高用户粘连新型,增加用户互动元素的本质,刺激用户提升在投、使用新功能新产品。
3)分享加息,分享app即抽取随机奖券,有利于拉新与转发邀请。
良性循环推动产品成长,应该寻找机会把良性循环最大化。
再次回顾,上面我们讨论了三件事情:
1)有参与的用户增长,使得新用户能够持续参与;
2)留住用户,可提升用户留存率;
3)良性循环,帮助产品实现有机增长和留存。
4接下来我们讨论要理解一个公司产品的用户参与度,最清晰的方式是看同期群用户的留存表现,这也是终级度量指标。同期群用户的表现包括两个维度:
一是看每周完成核心行为的用户数。
二是看这些用户占周活用户的百分比。具体来说,同期群用户分析包括:
增长:每个同期群的人数;
用户参与:完成核心行为的用户的比例;
留存率: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同期群用户的留存表现。
在看一款产品的留存率时,除了常规的新用户次日、次周留存,更重要的也是看同期群用户留存率。同期群留存率,会比宽泛意义上的留存率更具有产品指导意义。
5在产品中贡献的数据越来越多,基于数据持续改进用户体验,那用户画像分析就是作为辅助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
避免产生歧义和理解上的偏差,我们先定义用户画像是什么?我们常规的理解上,有两种用户画像:User Persona 和 User Profile。
关于用户画像的定义和使用,我觉得这个答案蛮符合的。可直接点击链接查看,就不再重复。
什么是用户画像呢?一般用户画像的作用是什么? - 乔一鸭的回答 -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53605/answer/242133053
用户画像具体怎么用,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有更多的内容等着我们去探索。
讲完了用户运营,根本的一个问题:用户从哪里来?怎么来?怎么认知到、接触到app?
请继续关注下一期:流量运营,打开用户接触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