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获取资本(财富)有三种方式,体力资本化,智力资本化和权力资本化。随着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这三条道路都会越来越拥挤。
一、体力劳动的技能要求会淡化,因此越发廉价。
体力资本化原本就是最艰辛的。搬砖搬不成地产商,挖煤也挖不成煤老板,这个道理不复杂。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通过手艺获取一个不错的收入,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
然而,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更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淡化生产过程中人的经验和技术要素,从而压低成本并实现质量管控。这个过程会使不断消灭需要技能和经验的工作岗位,形成只需要“无差别劳动”的工作岗位,这时的体力劳动者,就会像一块煤,一桶汽油一样,可以随时被替换和消耗的原材料。
其实几百年前,这个过程就工业中发生了。在《资本论》里,马克思详细论述了行会下技艺精湛的工人先是成为工场手工业中愚钝的“局部工人”,尔后又沦为机器大工厂下服侍机器的原料。要知道,这个过程并没有终结,还有很多由于存在障碍一时半会不能进行这个过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该来的早晚都会来。
例如,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传统饭店正在被工业化经营的连锁餐饮所取代。在传统饭店中,厨子是经营的关键,核心厨师在高工资或者股权的激励下确保了菜品口碑。但在工业化的连锁餐饮中,在中央厨房、冷链物流、工序分解和操作规程的控制下,普通工人培训一周就能上岗。生产做出口味标准的菜品。工业化的连锁餐饮采购成本、管理成本、人力成本都低于传统饭店、而且容易复制,具有一定的资金门槛,从而相比传统饭店有更强生命力。传统饭店就像机器工厂取代行会作坊那样被连锁餐饮取代,而大部分厨师也像行会工人变成工厂工人那样,涌入普通劳动者的队伍。
可见,这个过程开始于工业,但会向一切产业渗透,资本运动自有其内在规律,这个规律就像水银一样无孔不入,只要有机会、有条件,就会向一切领域传导,这也是为什么果酱君经常说,资本的意识形态向一切领域进攻的原因。
二、智力资本化的门槛越来越高,脑力劳动体力化。
经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没人说“搬砖改变命运”,这是因为智力比体力更容易换来财富。像律师、工程师、程序员,一般都有着不错的收入。然而,必须看到,智力在根本上也是一种身体耗费,智力与体力的区别,也仅仅在于稀缺和专属。现代社会教育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其必然后果是,智力劳动的稀缺性、专属性被稀释,无法进入智力资本化的门槛。换句话说,脑力劳动体力化。
例如, 在互联网兴起之初,IT人员大都有不错的收入,有的甚至以技术摇身一变成为老板。而渐渐的,程序员开始苦逼的称呼自己为“码农”。说到这里,我一下子想起前不久网易公司裁员事件。一个上海交大的硕士,加班几千个小时不给加班费,得了癌症被公司找各种理由开除,最后还被保安架走。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大意)“自己觉得自己能够战胜困难,结局是自己拼尽全力,只是打败了自己”,平心而论,这个人虽然从事计算机,但他写的文字顺畅而有节奏,不露情绪而震慑人心,我从心里认可这个人的基本素质。但正是这样一个高智商的人,也要面对资本规律下的命运的残酷。
又如,以前的律师像行会里的学徒,而现在的律所(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大所)的律师更像手工业工厂里的“局部工人”,有人专门出庭,有人专门写诉状,一道道工序被分包给不同律师,每个律师只是其中的一个零件。其实这等于降低了每个个体律师的专属性,让律师成为一种可以随时取代的零件。正如上文所述,这个过程早就发生在几百年前制造业中,那时,实行学徒制的行会工人被以相互协作做特点的手工业工厂所替代。今天律师行业发生的事情不过是这种模式的自我复制而已。其结果是个人律师相对于资本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当然,今天的律师行业也存在相反力量,例如司法考试报名资格进一步收紧相当于抬高了律师的进入壁垒,正让律师的行会属性有所增强。但要看到,资本运行规律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为的提高进入壁垒是一种人为举措,从长时间来看,任何的壁垒最终都要被资本规律所冲垮。当然,这需要时间和条件。
三、传统权力在收缩,而资本迅速弥补权力真空。
一般而言,权力转化为资本是最容易的,但掌握权力并驾驭权力是很难的。在现实中完成权力资本化并且没有受到惩罚的人,不是因为自己有非凡的能力,就是因为父辈有非凡的能力。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进入体制内有个一官半职,再打打擦边球,利用权力谋取资本,曾经也是一些人改变命运的路径。例如在风靡一时的《官场笔记》中,主人公侯卫东就是这样亦官亦商的。然而,这毕竟是一条说不清道不明的路。强化纪律管控,断绝绝大多数人通过当官发财的念想,既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人心向背。
在这里。我想说的还不是单纯的官员权力,是一种广义的权力,其含义大致相当于控制资源、影响他人的能力。例如,在西方国家,不利于某个资本家的消息可以被资本家控股的媒体轻而易举的屏蔽(中国是不是这样自己对照),这就是一种权力。应当看到,这种控制资源的权力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渗透。
最典型的是前不久,政府想给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子女中考加分,结果一群人跳了出来反对。说这样做影响公平。我朋友圈里法学老师们对其中的一篇文章疯狂点赞。在此我截取部分内容如下:
网络上对于这些照顾性政策的质疑之处集中于政策的正当性与可行性两个层面:
一方面,照顾性政策使得所有学生通过考试竞争教育机会起始点变得不同,而这种不同不仅不是诸如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造成,反而是根据与考试的评判标准,即学生的知识能力完全无关的父母身份这一因素人为设定的,违背了教育平等中的机会平等与实质平等要求。
另一方面,照顾性政策在如何认定“一线医护人员”身份,如何平衡子女在2020年以后参与中考的一线医护人员的利益等实际操作问题上并未明晰,存在权力寻租以及利益保护不均衡的可能性。
咸鱼小学渣,公众号:咸鱼法学谁能给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子女中考加分?
注意看黑体字的部分,在法学学者眼中,不该给抗疫医护人员子女加分有两个原因,一是可能会造成权力寻租。这一点我认为通过细化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二是这种造成不平等的原因不是诸如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造成的,而是人为设定的。言下之意,诸如经济原因造成的不平等是可以接受的。这一点很有意思,说明在中国的法律学者眼中,将客观因素造成人与人之间学业能力上的不平等当作是一种未必多严重的事情。
如果单独看这件事情似乎也无可厚非,毕竟,人是贫富不均的,富裕的家庭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也是理所应当。但事情就怕比较,2019年南开大学的前校长呼吁,对于向大学捐款的富豪的子女,应当破格录取。我特别想知道中国的法学学者有没有针对这个建议写文章的,我去中国知网一顿搜,也没搜出来有学者反对。
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说给抗疫情医护人员子女加分是因为加分的依据是人设定,不够客观。那么给捐款富豪的子女破格录取的机会,就不是人为设定的了?就是客观的了?中考加分只是加了几分,其他人还能通过刻苦学习弥补这一劣势,人家富豪子女可是破格录取啊。
注意,这些学者并不坏。事实是,现代的法治观念本身就是要约束政府权力,可现代法治观念不约束资本。每一次对政府权力的约束,政府权力退出的那一部分,资本都填补了进去。权力就是资源,当政府的资源一点点失去的时候,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逻辑就贯彻到了极致,通过体制内部上升,通过为国家服务这种非市场逻辑的上升的空间就会被彻底扼杀。整个世界只有一条上升的通道:为资本服务。
因此,通过在权力阶梯上向上获取资源的通道也会越来越窄。
以上所述,大概是为什么体制内外年轻人中年人都觉得压力大的原因。
关注公众号果酱观,在资本时代提供真诚且有价值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