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是《光》单元的起始课程,每个单元的第一节课重在激发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于是我以手影戏视频作为引入,吸引学生关注影子,然后直接揭示课题《光与影》。接着,我提问:你在什么情况(场景)下见到过影子?学生的回答包括:在灯光下人有影子,在太阳下人有影子,用手电筒照射物体也会有影子等等。我现在反思我可以将课题揭示放在这里,或许会更加流畅,更加有关联性。因为学生的回答里都提到了光和影,所以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关注光与影的联系,这样或许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光影关系。随后,我追问:你认为影子有什么特点?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回答包括:影子有的长、有的短;颜色有黑色、灰色(深浅不一样);早中晚看影子的方向不一样;看得见摸不着的。学生对影子的生活经验是比较多的,只是还没形成规律,而这一单元就是要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散乱的现象,整合归一,形成规律性知识。
光源这一概念,在教材中表述为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但教参中明确提出光源指的是能够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所以我让学生将光源的概念在书上相应位置补充完整。关于对光源定义的理解和应用,还是需要做一些练习,进行纠正和强化。当我问到月亮属不属于光源的时候,有同学回答不属于,有同学回答属于。当我继续追问原因,他们认为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属于光源。有个别学生虽然知道月亮是反射太阳的光,但他们认为月亮正在发光,所以月亮是光源。这也让我意识到我在讲光源定义的时候没有强调,物体能自己发光和正在发光这两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叫做光源。这节课当我提问:影子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能回答出光、物体、手等,我追问只需要光和物体吗?少部分学生会立即反驳,他们认为还需要“另一个物体”。我问“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是什么,少部分学生回答:“用来呈现影子”。这超出了我的预想,我原以为会由我来引导他们观察出影子的形成还需要一个承接影子的物体,但学生的表现又增加了我对他们的了解。学生的情况也是我需要慢慢发现了解的,这样也会更有利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