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后的时间是充足的,是肆意挥霍的,今天在家陪山看书时自己读了一本《我们八月见》,当时本想借传记,时间仓促,拿了这本应八月的景,是马尔克斯的遗作(借的时候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以为是本小清新),在他口中要销毁的一本书,被经纪人和儿子出版了,书很薄,俩小时就看完了,不用太过脑,很轻松。
书上写的是一个很体面的中年女子在46岁那年开始每年都会去一个岛上去吊唁她的母亲,一边是怀念去和母亲聊天,一边是独自一人在这个岛上邂逅,她的家庭美满幸福,和丈夫感情很好,每年从这个岛上回去都会忏悔,可到了8月又会很期待,生活重复着,却又有说不出的变化,后面她和丈夫深聊时得知丈夫也有过这样的邂逅,心态也有了些许变化,岛上连续去了5年,5年间的邂逅她主动过、被动过、拒绝过,直到最后一次她发现母亲墓地上有大量的鲜花,问了守墓者后知道是母亲的情人送来的,她才明白母亲为什么之前每年都要来岛上三四次,最后还要葬在这个陌生的岛上,她似乎察觉到了自己是母亲的延续,于是她把母亲的遗骨带了回去,故事到这里结束了。像是一本“未完成”的书,这样的未完待续拉长了时间线,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文学的好处在于他没有完全对与错的价值观,世间万千,各有评判。
看这本书的过程像是一种自我审视,安娜的婚姻幸福,矛盾像是藏在地毯下的垃圾,俩人都选择视而不见,和和美美的会过完此生,这是表面,深层的需求是内心是孤独的?是渴望爱的?看书上她和丈夫是有爱情的。或许说欲望是种解释,寻求不同的自我是种解释,书上让我不适的是把母亲的墓迁回来,可能是入土为安的思想根深蒂固吧,也是觉得母亲之所以原则葬在这里是她在临终前的几年遇到了她欢喜的事和人,人已经不在了,为什么不成全呢?
生活中不是只有爱情,只是爱情的悲欢离合更容易让人产生情感深处的震动和对自我认知的唤醒,当感到内心孤独,日子不如意,多读书,多走路,多去听,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一处,在走的过程中遇见自己喜欢的事和人,最重要的是看见丰富多彩的自己,认同她允许她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就是你可以说话不用过脑子,不用去刻意打扮也可以毫无负担的见面,可以肆无忌惮的吧啦吧啦,可以不说话只是面对面,有这样深度关系的人细想一下,就是自己呀,所以,任何时候爱自己排在首位,足够爱后才会觉得万物可爱,值得去爱~
困了困了……最近脑子不大灵,看书时候的好多感受到写的时候都零零散散,生锈的小脑袋瓜必须上点儿油了,安啦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