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Running Man的忠实粉丝,不会错过任何一期节目,纵然有限韩令,很多视频网站都下线了RM,幸得闺蜜给力,因韩国留学的便利,助我可以看到最新的节目。
20170716一期,是1年多来,难得出现了撕名牌场景,而且是7年来最搞笑的撕名牌形式,没有之一。30分钟之内,wuli光洙欧巴被撕了9次,已经笑疯,忍不住分享到朋友圈,告知圈里的RM粉。
因为工作原因,通过简书加了很多作者,也未分组,几千人一个个分组,实在是难傻我也。简叔的私人群一姑娘主动加了我,从未聊过,人一多就忘了。
半夜准备休息,这姑娘突然在简叔的大群@我,并问我RM在哪里看的,正准备回复,脑子一个激灵,她怎么知道我看了RM,点她头像才知道加了我好友,从我朋友圈得知。
我就纳闷了,既然从朋友圈得知了,为什么不直接留言问?此乃一。既然主动加了微信,为什么不私信问,此乃二。为什么要发到大群里问,占用别人的消息带宽,围观我们私人的话题,此乃三。为什么是大半夜,快凌晨12点了,在群里@人,此乃四。
作为看到@,必回复的手贱星人,虽然心里不高兴,但还是回复了,告知其可以私信问我,防止她继续群里@,私聊告知她方式(出于同是RM粉的那点善意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吃了哑巴亏,还不知道怎么反驳,也不知道到底哪里不对了。不开心还找不到依据了,生气了人家还觉得你小题大做。但是仔细想想,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人不坏,问题出在他们缺乏界限感,对,界限感!
朋友圈之所以为朋友圈,张小龙在设计时,是非常注重人的隐私的,只有朋友才可以看到,只对亲密人的一种信息展露,心理学上亲密展露得越多,双方越信任,关系越好。
而如果有人把你们之间的私人事情,不经过允许暴露到公共场合,对当事人指名道姓赤裸的暴露在陌生人面前,引起当事人不适的情况,这就是典型的界限感缺失。
我关闭朋友圈整整两年,通过相册记录了个人成长和感悟,因为记性不好,一换手机,如果资料没备份就丢了,每天用微信顺手,习惯改不掉,一直用微信记录。
直到今年4月份,微信改版,去掉了关闭朋友圈的功能,所有的内容一夕之间大白于天下,好朋友留言说:“惊喜的发现你开朋友圈拉,哈哈哈”,赶紧选择了展示3天的功能,作为90后,还是喜欢阅后即焚的。
对很多人而言,朋友圈是宣传圈、个人品牌圈,对我而言,变成了记录圈,任何的精彩和鲜活,通过线下的交往最真实可靠,比起包装过的朋友圈,真实有趣多了。所以,几乎不看朋友圈,几千个人也看不过来,如果关心的人,会标星,有时间便查看。
所以,对于我而言,把他人私人的事情,暴露在公开场合,指名道姓,侵犯了界限感,今天可能是RM,明天可能是感情私事,后天可能是职场秘密。
提到这里,吾日三省吾身,我有截图的习惯,当他人分享了好内容和解答时,或者沟通解决了一件事,这件事有标志性意义时,或者跟朋友聊到暖心的话题时。虽然特别注意马赛克头像+姓名+地址等指向性明显的信息,只留下对事情本身的记录,但是细细想来,还是不好,有可能我百密一疏,有可能打了界限感的擦边球。所以,自我检讨,以后只分享自己编写的内容。
跨越界限感,可能引起他人不适,甚至触犯灰色地带。
2年前,跟一帮人出去旅游,一哥们特别热心,收集大家的身份证信息买旅行保险。那时候对他人完全信任,脑子单纯得容量只有小白兔脑子那么大点,并且觉得他研究院工作,高知分子,肯定不是坏人,没多想就把身份证号码给他了。
其实也没什么事,一帮人旅游完后,他对我比较上心,走得比较近,听说我喜欢跑步,每周至少陪我跑一到两次,偶尔约吃个饭,其实对他挺有好感的,没想到……
有一天他跟我说:“我用你的身份证号预约了某某纪念币,价值**,过些时间就可以领了,你是把身份证给我帮你领,还是你自己去啊?”
我一听,傻了,连忙问他怎么知道身份证号的。他回复说:“上次旅游的时候,知道了就记下了。”
当时内心的OS:“What ?记下我的身份证,不经过我同意预约了纪念币,啊哈,这不是惊喜好么,完全是惊吓!天知道,你还用我的身份证干了什么……”
说时迟那时快,秒平复了炸裂的内心,弱弱地问他还有没有用于别的用途,得到没有的回答后,又恳请他删掉我的身份证号,在确认删掉后,礼貌地表示感谢后,明确拒绝说不喜欢他预定的某某纪念币,然后say 88.
此后,江湖不再见。
看了互联网黑产关于数据安全的部分,太知道一个人的信息安全有多重要,奉劝小白们,以后可长点心,这世界不缺暴露狂也不缺偷窥狂,还有很多貌似素人、好人,但是缺乏界限感,也许他们不知道这是不好的、不对的,就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做了,结果对你造成了不适感和不好的影响。
遇到这种人,温和点就说,嘿,你缺了点界限感;决绝点就说,嘿,再见再也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