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日期:2019年04月08日
农历:三月初四
星期:一
天气:晴
炜圣:6周岁10个月
开宗明义:立身行道;天子:爱敬德教;诸侯:制节谨度;卿大夫:服言行;士:忠顺不失;庶人:谨身节用;三才:天经地义人之行。孝道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善,依据孝道来做事情,就是遵循人的本性。先王是很有智慧的,顺着天性情感来教化,人心就容易向善。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修身也是亲亲,亲亲就是人的本性。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偏离本心。对待孩子,在十月怀胎的时候,我们希望他能够平安出来就行;等到他出生之后,我们的期待就会有所变化,比如他怎么还不说话呀,怎么会打人了呀,怎么还不会爬呀等等,跟当时的初心就不一样了。小时候,我们对待他比较有耐心,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就有了攀比心和功利心,耐心就开始没了,开始急躁了。
从最初期盼孩子能健康快乐,到最后对孩子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对待自己的另一半是不是也是这样,当初遇见的时候只是希望他对我好,对自己的父母好,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久对爱人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对自己的父母也是一样,当初很小的时候依恋父母,这种依恋就会变淡,再大一些,就会开始烦父母的唠叨,开始不耐烦了,嫌弃父母做的饭菜怎么这么单一。这就是人的本性,说明了人的本性是变的,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
我们对待小国,都是以礼相待,做到普及礼敬。放在人身上也是这样,如果都以平等的心态,像对待万物之灵这样来对待他人,就能得到万国之欢心。《00后》,北京巴学园,李月尔老师对待孩子也是用礼敬,她认为人和人之间的灵魂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力。有个叫伊伊的孩子,比较内向,很难融入到幼、儿园的环境中,通过老师反复沟通,不断观察,不断开导,非常有耐心,对待孩子用敬和爱,我们却做不到,为什么呢?我们睁开眼就要照顾孩子,考虑孩子的安全与健康,外界的东西都在干扰我们的心智。我们只能要求自己,可以允许自己不完美,但不能要求太多。上周的《答疑解惑》华老师有跟我们将了情绪管理问题,比如反社会情节,有报复社会的行为,烧车、杀人都是情绪失控的反应。对于我们家庭主妇我们该怎么做?我们首先要接纳自己,也要接纳孩子,接纳现状。我们希望孩子遵从我们的思想去做事情,自己可以少折腾,但是孩子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思想,他不是木偶,不是机器,不是洋娃娃,不管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接纳就好了,用平淡的心态去处理。高标准严要求,但是出现的什么状况都要学会去接纳。
从小的来说,对待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大人就是一个大国,孩子就是小国,我们要以礼去待他们,才能得到他们的遵从,爱戴,而不是顺从,面服心不服。不要有任何的功利心,觉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必须要听自己的。首先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接下来才能谈如何来解决。
清明节,扫墓祭祀是我国的传统。对待活着的人,要以恭敬的心来待之;对待死去的人,也要以恭敬的心来待之。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懂得爱人,也要自爱;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现在的妈妈忙于各种家庭事务,常常忘了自己;要做到自爱自重,先把自己做好。
博楷问,如何先做好自己?王靖老师说,首先老师的要求先做到,再去教化别人,去劝告同学。先把自己给做好,整天看别人不顺眼,不就是自己的问题吗?孩子的成长就像心电图一样,我们来育心成长就是为了找到孩子成长的规律。
人没有贵贱,没有亲疏。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古时候的家是有家规,家风,家学,家业,过去的大家庭里面会有自己的私塾,也就是家学。
夫妻两个人相处,要相敬如宾,这里讲到的相敬如宾,不是那种很陌生的感觉,而是互相尊重,以礼相处。
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提醒自己,我们都是人彼此都需要尊重,说话不能太随便了,做人也不能太随意,要节制,有理有节。要家和,不要无事生非、庸人自扰。
家规、规则,家里安宁了,再来对外,用心经营自己的家。从来不放弃自己的学习,保持恭敬心,互相理解。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先做好自己,先把自己的家管理好。
孝治章,效法天地,遵循天地规律躬身实践,以孝治治天下。今天讲了 孝治与持家的关系,如何爱人,如何敬人。通过今天的学习,家人有更深的感触和体验,对待父母、爱人、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初心,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身做起,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本心,其次要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要尊重所有人的本性,夫妻间要做到礼敬,要孝经父母,对待孩子更是要有爱心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