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部分台词出处

音乐剧《聂小倩与宁采臣》改编自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中的经典人鬼爱情故事,是由三宝、关山作词作曲,不论是无故事背景、台词曲目、还是舞台设计,都透着浓浓的中国风。以下是该剧的部分台词出处。

1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开场燕赤霞所吟诵的诗句,其实是渔洋山人王士祯为聊斋志异题的眉批诗。

意思是:在夏夜纳凉于豆棚瓜架之下闲谈,来了一阵如丝的微雨。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听,想必是你讨厌说人间世俗的话语,却喜欢听秋坟之鬼出来念诗。

2

心如明镜,我又何惧妖精。心存菩提,我又何处惹尘埃。

这句宁采臣在说过无数次台词,源自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的《六祖坛经》。

因为其师兄神秀的偈:“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感觉禅悟不彻底,于是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

一个铙钹一口磬,一个木鱼一盏灯,一个金钟整四两 一声响纹儿了纹儿了响了纹儿了嗡……

这段歌词改编自贯口《玲珑塔》,是西河大鼓中的名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其演唱者为马增芬,系西河大鼓演员,西河大鼓“马派”创始人,其父马连登系著名评书演员。

4

要么说呢书生百无一用,到头来只落得四大皆空……

宁采臣对于自己该住在玲珑客栈的第几层犹豫不决,直到客栈住满,无处可住时。姥姥化生成的客栈老板娘所唱。

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诗脍炙人口,常被人拿来当做对读书人的鄙薄。其实这句诗原是诗人黄景仁的自嘲。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抒发了诗人穷愁不遇、寂寞清苦的情怀。表达了封建社会下自己有志难伸的困境。

5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蹙。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小倩出场勾魂时所唱,源自宋代诗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意思是: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6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小倩与宁采臣对饮时所唱,取自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人酒月对饮,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似醉非醉,似醒非醒的状态。

7

一去二三里,来了一个鬼呀。烟村四五家,来了一个鬼呀……

鬼魅们化身邻居试探宁采臣时所唱,利用歌词为人物架构出一个活动场景。这段歌词引用了宋代邵雍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

8

鬼者,归也。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

该阐述在《法苑书林》《太平御览》中均被提到过是“韩诗外传曰……”,但《韩诗外传》中并无此段文字,应为逸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私信征得授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