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2021年开始郑爽女士就给广大网友们抛了个大瓜,事情始末不细说(热搜满天飞)。也不太想评价郑爽女士的心理状态,只是单从生而不养,弃养这个方面,就足矣让人气愤。所以本期主要浅谈的也是关于那些“被”忽略的情感缺失儿童们的心理问题。

1

生而不养,何以为家

  有这样一部分儿童群体,这部分孩子大多生长在于偏远的农村,或是物质生活较为贫苦的地区。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甚至连联系都微乎甚微,亲子之间的情感建立几乎没有。这群孩子大多与爷爷奶奶或者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但留守儿童之所以“被”留守大多数也都是因为父母为了生计,是想要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物质环境而外出务工。用勤劳和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换取家庭收入,但是因为这种家庭结构的不完整而导致这些孩子普遍都会出现因情感缺失而造成的心理问题。

一个采访里外出务工的父母说:“我们是想要给他们更好的生活,不出去打工哪有钱。”

  相比农村的留守儿童,经济较好的城市里也有一部分类似这样的儿童群体。但他们并不完全属于留守儿童的类型,这部分儿童,有些是有完整的家庭结构,父母也常年在身边。但是他们却是家庭环境的缺失或父母对孩子情感漠视等原因(父母感情长期不和、离异、父母的不作为、父母工作过于忙碌)导致不同程度的情感缺失,造成心理伤害。

2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情感家庭缺失的儿童也有不同,一种是因外在因素真的失去了父母(去世、失踪、抛弃等);还有一部分是儿童感受不到他们存在(长期在外务工、长期各种理由不在家、不参与家庭活动等)两种不同家庭缺失原因。这样的家庭普遍的“监护人”是隔代监护人或同辈亲戚关系监护人,比如:爷爷奶奶、父母同辈(伯、叔、姑、舅等亲属关系)或由保姆等抚养或监护。因为关系的不同,教育方面也多有诸多顾虑。“监护人”在生活中多半关注的是孩子温饱,孩子有没有生病、受伤等基础的养育模式。并且这类儿童们往往得到的关爱多半属于溺爱状态。长期的家庭环境缺失,会使儿童出现的各种复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环境关系心理问题常常被忽略。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认为童年环境形成的性格是直接影响至成年生活状态,即童年经历是伴随人的一生的。

共情

  性格内向、孤独渴望家庭、缺乏共情能力,喜欢独处缺乏集体协作等是普遍情感缺失儿童出现的认知状态。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拥有健全的家庭关系,父母的呵护(非溺爱),这种爱会转化一种‘力比多’(参考:「心理名人」 精神分析的开拓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长大以后他们有良好的爱能量去转化给他人,良好的共情能力懂得如何关爱他人。如果从小缺乏爱,没有可依赖关系的关怀与帮助,长大以后便会冷漠,也不懂如何爱别人也称为“爱无能”。往往这种儿童长大后的爱恋模式会是偏执而束缚的。不懂得如何给予爱,一味而偏执的认为自己的爱去强加与对方身上。甚者自我牺牲感动自己模式,认为自己为爱只需要无条件的牺牲,感动自己,也希望感动他人,实则是一种以爱之名的束缚。

模仿

  如果生活在父母感情或家庭关系长期不和环境,家里长期处于争吵或暴力之中,儿童也会模仿环境里的方式处理。因为心理学家认为简单的模仿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体现。儿童时期最为重要,儿童时期最初的知识获得来源多半来自对环境的模仿。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两组不同的孩子观看不同的方式对待人形玩偶,一个视频播放的是对玩偶如何的关爱;而另一个视频是对玩偶的进行殴打。实验结果显而易见,观看对玩偶关爱的实验组的儿童,给予他一个玩偶时他们会模仿视频中对玩偶关爱的样子照顾爱抚玩偶。另一组则完全相反,他们会模仿视频中暴力的方式对待玩偶。所以长期在家庭不和的环境中的儿童,面对问题常常不会共情的去思考,而是模仿原有家庭的错误认知来处理一些情绪,他们认为会这种认知才是常态。

自卑

  长期没有情感缺失的孩子普遍出现的一个心理是自卑障碍。因为儿童的生存都要完全依赖成年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强大的成年人无所不能,但是长期缺乏情感交流,或者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会做一些不经意的比较,比如别的孩子放学有父母接送,他可能需要独自回家,或者其他监护人接送,会觉得不如其他孩子的家庭那么幸福的心理差距感而感到自卑。随着年纪增长这种自卑感变成心理障碍,遇到事情更容易先否定自己,容易自暴自弃或特别害怕被拒绝,被冷落,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关注,喜欢揣摩别人的心思,而不断的迎合他人。有些人会放弃自己的感受,自卑障碍的人因过于敏感而容易受到刺激反应,久而久之会出现用攻击模式来掩饰自己内在的自卑感。

【攻击不是由于感到自尊,而是由于感到自卑所引起的,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表现。】

依恋

  长期情感缺失家庭的儿童,对于依恋关系是不平衡的,造成亲子关系的冷漠。比如一部分留守儿童他们不理解父母,长期父母不在身边又缺乏沟通,无法获取有效信息,随时间推移会出现怨恨父母的认知,认为父母是要他们,有意抛弃他们。规则模式的生活突然的改变也会加剧亲子关系障碍,比如:父母或父母一方长期不生活在一起突然生活在一起以后双方生活方式的不习惯,产生亲子关系的陌生感,与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难以修复的隔阂。儿童本应该最依恋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因为依恋关系没有得到良好的建立,所以依恋关系也会出现不同模式。影响儿童的情感依赖认知延续至成年。

【人的依恋模式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四类: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

安全型: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多虑型: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

超脱型: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

恐惧型:则总是担心遭人拒绝,不能相信别人,同时他们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