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多云,云像一层纱

我始终对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原创”有质疑,在传统思维里,想要原创是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华语音乐领域经常听到这个词儿。接着,在各类设计中也开始到处听到原创,好像原创很简单一样,打上了这个标签商品似乎更好卖了。

今早读了一篇葛剑雄教授讲读书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原创的概念。简要说,他讲读书分为三个程度,第一是单纯的求知,第二是专业人士为了做研究写论文,第三是从个人爱好入手的阅读。其中在第二点上提到了“原创”,他的讲述让我一下子清晰了这个词的含义以及分量。说的简单些,即在创作或创造前要把该领域的所有已经出版的著作都要读明白,在此基础上的再研究并得出的结论才能称之为原创,否则很可能是抄袭,由于自身研究的不严谨而没有看到前辈们的作品,自己的操作巧合的与之重复,这依然是抄袭。显然是这是本该严谨治学的学术领域的低配,但看起来和今天的时代发展速度有些不符了。原创的东西本来是慢工出细活的,而吊轨的是我们还要经常推出“原创作品”。越来越放松标准的情况在各行各业都有显现,东西越来越水,这是时代巨浪的汹涌,而非个人能够左右。

事实上在日常中很多事都得考虑经济问题,比如开一个店,店老板很有理想和情怀,但首要考虑的依然是进货、房租、店面装修、营销模式等各种各样的成本,最后一看理想和情怀只好束之高阁,因为活下去就已经非常困难了。这不能说是悲哀,毕竟大环境如此,但着实令人唏嘘。不过,仅仅从我个人周围发现,一旦人们没有了经济压力后,那个心底里的理想又会有回升的迹象。理想这个东西真是奇特又神奇,不当吃不当喝不挣钱甚至还要有所损失,但就是让无数人为之努力,且甘愿牺牲。谈原创、聊读书也有相同的道理,什么东西别粘上商业,在目前我们这儿的阶段,就是不可能纯粹的阶段。要等,只是个人等不起而已。每个人有不同的理想,其实是什么都行,当律师、写小说、救死扶伤、研究学术,或者为了一个姑娘,都值得尊重,怕的就是行尸走肉毫无想法。

当环境无声无息产生了或产生着默默的变化时,个体一开始往往是无感的,就像遇到了地震,会制止家里的宠物狗狂乱的吼叫。我们太过相信并依赖眼睛,而没有感受和逻辑分析以及归类,不清不楚地延续着呼吸。看似快乐,显有更高级的实质,在无限循环的环境中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如批量生产的行为动作,作为社会机器来说,它很喜欢我们这样。但对于个人,这是个巨大的悲剧,就像月收入一样买断个人的生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