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低谷期,而失意时候的蛰伏和反思的能力,可能才会看出一个人能达到的高度。
父亲去世了,在江西官场混的狼藉不堪的曾国藩被咸丰皇帝夺了兵权,回家“丁忧”守孝。
在此期间,起先他心情愤懑不平,后来,通过他人劝解,又细读了老庄了著作,想通了很多事。
其实,我以为主要还是他有自我反省,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个能力是通过他写日记开展自我批评而锻炼出来的。
总之,他总结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四个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得到的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对别人的好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
那么怎么改正呢?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的考虑他人,站在他人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地赞扬他人,表扬他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最后越慎重;接人待物更诚更敬。
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后来他说这两年的变化为“大悔大悟”。曾国藩1811年生人,到此时(1858年),他已经47岁。
所以说,还是那句名言:人生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这四条改正意见值得学习。人的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很难跳出自我的思维想问题,想通问题,想透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禀赋效应”。就是说自己的是最好的,很少有人能客观冷静的评判自己的缺点。曾国藩也难做到,他通过与朋友们通信征求对他的意见,同时,通过读书“悟”到的。
他的自我改正也很值得玩味。以“他人”为中心,事事站在他人角度上考虑。我以为目的是为了推动事情更好的发展,这也是他吃了很多亏得来的教训,放下“小我”,实现“大我”。
基于此,再次出山以后,他与以前很多“看不惯,处不来”的官员均能相处融洽,也因此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最大的支持,得以实现人生理想还天下于太平。就连一直和他作对的左宗棠在他去世后也千里迢迢出人意料的送来挽联,其文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足见他的“大我”之心几近于道,人格魅力在当时己无出其右。
静观读后感:一个人如果还想有大的进步空间,首先不应该只向外求,读更多的书,掌握更好的方法都是“术”。而应该先向内求,找寻“真实自我”,面对缺点,不足,耐心打磨、锻造,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普通人“悟”的过程,“道”在其中。悟的深,想的透,得到的多,悟得浅,想的少,得到就少。但总会有所得。
只有明确自己的缺点,时时提醒,有的放矢,才可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你悟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