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明明娃刚刚还玩的很开心,突然就哼哼唧唧地扑过来求抱抱;
睡醒后满身起床气,只要抱抱,哪怕一句话一个动作不对娃就开始哭哭啼啼;
被其他家人带出去玩,据说玩的很开心,可回来见到妈妈还是要扑到怀里,甚至表现的一脸委屈,满腹心事;
……
我老家有句俗话:“小二见他娘,有事没事哭一场”。
结合父母们的带娃经历,好像真有几分道理。
其实细想,我们为人父母,既没有火眼金睛,也做不到时时刻刻关注娃的一举一动;况且,我们很难洞悉儿童的心理活动。所以,即便是贴身陪伴,自家娃也时不时地会积攒一些小情绪。
因此,他才会在某一刻,面对最亲近最信赖的人释放情绪,表现得哼哼唧唧、黏人。
事实上,孩子这个释放情绪的过程就像手机要充电一样。孩子相当于手机,精力耗尽了就会回到父母(电源)身边,通过拥抱、亲吻等互动进行充电;电充满了心满意足了,就又要离开父母出去撒欢了。
澄儿就经常哼哼唧唧地扑过来“充电”,拥抱、亲吻、软语温存,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只是对于我来说,“充电”和家务若搅在一起,会因为拖延做事时间而生出焦躁。
后来,我把这个“充电”过程加入了游戏色彩,每每都能让澄儿笑哈哈,效率和效果都很棒。
分享给大家。
1.充电。
具体做法是:我抱他在身上,伸出一根手指,装作要给他充电。
通常我会先问:“充哪里啊?”一般他会指着屁股或直接说“屁股”。
于是,我一边用手指头戳他屁股,一边嘴巴发出“滋……”的声音,装作充电。
基本上,我会按照他的指示,给他的屁股、手臂、腿、鼻子、头发等多个各个身体部位充电……充不了几个孩子就笑哈哈了。
“手指戳”改为“亲吻”,效果也很好。
这个游戏起初需要大人主导,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就可以把主动权交给孩子——他指挥“充”哪里,让孩子有掌控感他会更开心。我们做大人的,打好下手,配合他就好了。
此外,任何游戏都适用这一条:语言和肢体动作越夸张,孩子的笑声就越显著。
2.坐直梯。
这个游戏来源于平常坐电梯的灵感。
具体做法是:把我的身体比作直梯,孩子要抱抱,需要按上楼按钮。
其实就是一个平常抱起孩子的动作嘛!
但是,因为加入了“坐电梯”“按按钮”这样的假想元素,抱起过程有了仪式感和画面感,我家澄儿太喜欢了。
我们一般都是,他扑过来,我先说“上楼”,他领会精神后,马上按一下我的肚脐眼(按钮),然后我再弯腰缓缓抱起他。抱过后,我再说“下楼”,他按一下我的鼻子(按钮),我再让他滑下去。
基本上,这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澄儿就已经被“充满电”,蹦蹦跳跳玩去了。
同理,模拟坐电梯,过程越逼真越好。比如,可以播报楼层啊,模拟开关电梯门的声音啊,等等,自家娃能嗨起来就行。
我也经常掺合其他游戏一起做,比如抱起来之后,我抱着他转圈圈,告诉他这是在坐“旋转木马”“极品飞车”等,娃都很开心。
3.身体机器人。
这个游戏灵感来源于娃的起床气久久不散。
具体做法是:我学着机器人的声音说:“我是身体机器人,如果有人按一下我的耳朵,我就会唱一首歌。”
澄儿一般都会选择试试看,于是,我唱了一首歌。
唱完后,我继续说:“如果有人按一下我的鼻子,我就会讲一个故事。”
于是,澄儿按了,我又讲了一个故事。
接着,差不多我会说这些:
“如果有人拉一下我的项链,我就会不停地打哈欠。”
“如果有人按一下我的嘴唇,我就会不停地打喷嚏。”
“如果有人摸一下我的眼睛,我的眼珠子就会转个不停。”
基本上到后面就是一边做一边哈哈大笑了,我自己也经常会笑的直不起腰来。
这个游戏真是太逗了,需要家长卸下包袱,点子越滑稽越好笑。
比如,还可以把孩子的指令该为“吹一口气”“手指头点三下”等等,也可以积极调动娃,让孩子想招儿,还是怎么乐呵怎么来。
其实,游戏看似玩玩闹闹,其实在加强亲子关系之外,也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专注力、灵活度等等,真的是一举多得的方式。
还有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通过游戏也传达给孩子一种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是终生受益的。
当然,如果真的发生了类似和小朋友争夺玩具、打架等具体严重的引起哭闹事件,家长还是需要首先安抚(共情后可以做游戏巩固)好自家娃情绪,之后选个时机和孩子一起复盘根源事件。
因为,复盘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也能教给孩子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规则和策略。
若是能将复盘过程变成一场游戏,比如假扮游戏,那效果自然更棒了。
说到底,游戏之于育儿具有强大的力量,我们学着借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