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有一句话:“《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句话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线索。
中国古代的圣贤认为,对于天地万物、宇宙人生的真正认识,非思维所得,非有为可近,乃是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而通达一切。正如《道德经》有“致虚极,守静笃”,儒家《大学》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我们每个人先天就具有“灵通”。我们无法做到感而遂通,不是我们懂得太少,反而是我们“自以为”懂得太多,智慧通道中不是缺“有”而是缺“无”,所以无法开启“道”的通道。所以即使明师在前,也无法接收和感应到他所传授的宇宙真理和真知灼见,因为管道是阻塞的、封闭的。正所谓,“下士闻道,大笑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现代人喜欢着眼在多学上,希望每天增进知见,一直想要做加法。而为道重在做减法,减去执着,减之又减,以至于无为。当通道中的“我知、我见、我慢、我执”被清空后,到达无为的境界,方能领会何谓感而遂通。
这当然不是说我们可以只为道不为学。为学是为道的前提,为道是为学的目标,两者缺一不可。任何成就都建立在持之以恒的学习、实践与反思之上。当经历了这个过程,内心好似历经了千般锤炼,变得清净、柔软、坚韧、充满力量,好似恍然大悟,内心一下子澄明起来。这时候,真知就会来拜访我们了。
就拿对企业管理特别重要的“识人”来说,其是大智慧,格外需要感而遂通的智慧。十四年的中医理论学习和实践,还有对经典和圣贤智慧的学习,让我具备了一套相对精准的识人本领,然后又能做到让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的状态,自然可以透过一个人的相貌、眼神、言谈举止等细节,看出其内在的品质与修为。正如《道德经》所言:“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不自矜”,然后,“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能够“感而遂通”——“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