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闻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说到唐朝,大家会想到群星璀璨,大诗人,大文豪,各种繁华,各种气势磅礴,各种八方来朝,但这都是“安史之乱”前的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没有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些名人,随后的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这些皇帝听起来要多陌生有多陌生,就好像在历史中被人遗忘了一样。
因为我们是在看历史,而非亲历。在浩如烟淼的历史中挑出来那些特别光鲜亮丽的看了,自己也身心愉悦,但是如果你是生于公元772年的刘禹锡,就没有这种心情了。
公元755-763年,安史之乱爆发又平息,但唐朝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人口锐减,随之兴起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李唐王朝,中央孱弱,地方崛起,皇室风雨飘摇。
刘禹锡是个天才儿童,小时候就在当地享有盛名,是在众多文人墨客的期许目光中成长起来的。虽然外面风雨交困,但是在父辈的荫庇下,刘禹锡只管读圣贤书,写好诗文,积累日后出仕的资本。
诗文成绩斐然,却不一定适合官场,尤其是情况那么复杂的中晚唐。皇帝并非不勤勉,臣子并非不能干,却总也跳不出一些怪圈,剧情总是会不停的反转再反转,看着好像有希望了,某件事情一出,就又回到原点。
刘禹锡饱有诗名,也一直在学习政经方略,从地方到中央,结交名士,从不懈怠,却因参与公元805年顺宗朝的“永贞革新”被贬,从此再也没有受到重用。
顺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很信赖他的太子太傅王叔文,王叔文也为了将来能顺利地从政除弊,聚集了一帮青年才俊,包括刘禹锡、柳宗元等,他们都等着太子继位后能一展抱负,哪知胜利在望,太子突然中风了,虽然还是继位了,但是一个中风了连话都说不出的皇帝能依靠多久呢?果不其然,顺宗皇帝当太子当了26年,为了这个皇位苦苦等待了26年,却只当了8个月的皇帝就被赶下台了。
也就是在这短短的8个月内,王叔文、刘禹锡等还是发动了针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宫市横行的“永贞革新”,一百多天后,革新宣告失败,王叔文来年被赐死,刘禹锡等被贬为州司马,在“巴山蜀地”流转。
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于公元826年,这时已经是唐穆宗在位了。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赠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从公元805年被贬,到公元826年应召回洛阳,再加上路途遥远,想来也要隔年才到,所以才有“二十三年弃置身”一说。刘禹锡生平际遇虽不顺遂,但诗歌中的气势不减,困境中,也常常表达出豁达的心态,这才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他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文坛地位可见一斑。白居易甚至出了本《刘白唱和集》,成为当时的热卖畅销书,两人虽然政治生涯不如意,但在文坛,这个属于他们的世界,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也算是不负平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