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去故宫还是在08年的夏天,爷爷带着我还有两个堂姐一起。
小时候我有晕车的毛病,每次做车,甚至做电梯,都会头晕目眩。
那次去北京,是记忆里第一次坐长途汽车却没有吐。当然依旧不好受,晚上好像住在一个招待所,床是上下铺,房间还没有窗帘。整晚,我只要一闭眼,就觉得床还在往前开,颠个不停。不时还有车灯刺过房间,很是迷幻。
爷爷那时刚刚公务员退休。对所有在地方从政的人而言,脱离了一生的官海浮沉,想来都会有去权力中心观瞻的冲动。为总结,也为告别。
而故宫就像一个符号,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筑具象。
在午门入口处,有卖雪糕的小贩,但是只卖一种雪糕-老冰棍。大概就是把冰糖水冻成冰块的口味,我很不喜欢。
雪糕的包装袋被丢的到处都是,我现在依旧记得当时对首都人民素质的诧异(其实看故宫的大都是外地人吧)
穿过金水桥走到太和殿广场,视野突然极其宽阔,尽头便是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
那时候感觉就像逛庙会,中轴线上人头攒动,四面皆是听不懂的方言。
但是太和殿广场上杂草丛生,地面上的砖块坑坑洼洼,防止走水的镀铜大缸上铜绿辩驳,颜色发黑,据说是被八国联军给刮过。
现在想想,是既热闹又荒凉的奇妙感受。
太和殿是不能进去的,只开了中间一扇门,留了一小部分区域用来拍照。远远望去,屋内很是幽暗,就连龙椅也是那种发黑的暗金色。龙椅上方悬有轩辕镜,但看不真切。
总体上,前殿是严肃的,威严的,会下意识的摒住呼吸。
那时候湖南台每年都会播还珠格格,后宫是更为大家熟悉,也更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淑芳斋,坤宁宫,御花园,人气都很高。
许多小院子门口都站有一对铜仙鹤,小小的回廊,但大都不能进去。
故宫很大,规制上虽严格匹配封建等级尊卑,但形制大都类似,很快就审美疲劳了,后面只剩模糊记忆。
半夜随笔,一来是在再次去北京之前,存储下之前的记忆,不想被覆写或重叠。
二来,当我看到和爷爷的合照时,就好像生命中的十五年被抹去了。转眼已经过去这么多年,爷爷也已经去世了,我就像一个从来没有真正长大过的人。
照片拍的很模糊,但我越看,就觉得里边的人在呼吸,彷佛看的时间久一点,爷爷就会转头对我说话,问问我的近况。
而我却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像已经呆滞麻木了许久。
乏味的生活,好似沉闷的夏夜。
渴求一场雷雨。
230604
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