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财富当成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多少人读过《瓦尔登湖》,流连忘返一份自然和自由。但无法简化的羁绊,催着我们回到原本的生活。书里那一句“没有真正活过”将永远敲打着我们的心。

梭罗告诉我们:不只在瓦尔登湖,无论我们在何处,“忠于我们的天性,培养道德情操,过一种豪迈独立的生活。把财富当成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样总会找到内心的宁静,从容不迫地去生活。他自己也是在瓦尔登湖畔体验两年后,重回原来的生活。

我在自然中奇妙地自由来去,成为她的一部分。

无论何时,翻开《瓦尔登湖》,我都会变得平静。因为它让我感受到大自然一般的包容力。在这里,生活需求被简化,精神追求和俗气的物质欲望都是自然的,而时间是不必慌张的,重要的是我们正在生活、正在体验生命。

《瓦尔登湖》描绘的自然是极美的。我控制着自己的笔,生怕画线的句子铺满全书。

比如当他劈开冬天河流上的冰,他写:

在那里,我跪下喝水,俯视着安静的鱼的客厅,柔和的光像是透过一面磨砂玻璃窗,洒在鱼儿身上,明亮的沙底仍和夏天一样。

在今年“武汉诗歌节”上,诗人华姿说:“我有多年未写诗,因为我读完《瓦尔登湖》,突然发现散文原来可以这样写,我就去写散文了。”由此可见《瓦尔登湖》中的美。

像诗句一样的浪漫风景和哲学理性穿插着整本书,读起来甚至有些拗口。但读下去就会感觉,我们跟着梭罗在湖畔生活,看四季风景聊生活哲学。

书中强调自然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两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共情。

当我们看到日出,那喷薄而出的力量感,仿佛随阳光流淌进我们的血液;当我们置身于草地森林,心头不由得欢欣雀跃,生出天地任我行的自由;当我们看到江水涛涛、苍茫大海、巍峨大山、无边大漠、浩瀚星空,生出的敬畏感、渺小感;我们还会在家中养绿植、插鲜花,从中获得愉悦感。不只是当下,而是每当我们回忆起这个画面,心中都会再次激荡这份力量。从自然获取力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

综艺《百姓的故事》里,谢霆锋看着草原上的雄鹰,问丁真:“你羡慕他们吗?你看他们多自由。”丁真:“我不羡慕,因为我也很自由。”

我们不可能都去草原或郊野生活,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由?这是自然力量的另一方面:在任何环境里,我们都要尊重自己的自然本性,追求内心的宁静

梭罗通过整本书呈现出与自然相融一体的生活,供我们参考。告诉我们:只需过简朴的生活,要满足自己的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要把自然当作最昂贵的财富和赠予,留出大量时间去享受和珍视;人似万物,有各自的生长节奏和生活选择,不需要参照别人或者妄评他人;诚实和清醒地生活;同时意识到我们本性中的“野性”,通过主观能动性去调整。

我有追求精神生活的本能,也有追求原始状态和野性生活的本能。

梭罗接受自己身上保留着“野性”,也意识到追求野性是人之本能。这个野性可以说是“欲望”,对应的是“节制”。

他是一位超验主义者,超验主义的核心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他认为“一切的色情纵欲,尽管形式多样,却都是一路货色”,吃喝、睡觉、购物等都是“与牲畜类同的世俗欲望”,但也坚信总能通过努力和实践摆脱掉这一切,达到“人间天堂”的日子。

欲望是我们的本能,拥有、满足欲望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鲜活,欲望可以说是热爱生活的表现,但过度的欲望成为我们“自己铸的枷锁自己戴”。

44岁因肺病病逝,梭罗短暂的一生践行节制、简朴的生活。哈佛大学毕业的他,没从事任何职业,需要金钱时选择修小船、搭篱笆、种植嫁接、勘测等短工,保证自给自足,又有充分的闲暇;他没结婚,独自居住、不去教堂、不选举、拒绝纳税、不吃肉、不喝酒、未吸过烟……在同时代人的眼中,他观念偏执、行为怪异。

梭罗过上了“人间天堂”的生活吗?答案是肯定的。当被问:怎么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这么多人生乐趣。他说:他确信自己相当喜欢这种生活。

古希腊哲学和我国儒学都曾提倡节制的美德,节制是幸福的重要元素。如何做到节制呢?我们不必像梭罗一样过极端的生活,但为自由和快乐,可以清减欲望、简朴生活,告别消费主义陷阱,舍弃能够舍弃的东西,识别真正让我们幸福快乐的事物。

节制不是否定欲望,而是追求平衡。比如买新衣服、新包的快乐,能让我持续一两日;但苟日新、日日新的思维,能让我不断对这个世界产生新鲜感,这种快乐没有止境。即使我无法完全舍弃购物,但我可以努力达到欲望与节制的平衡。面对美食大快朵颐的时候,也要记着消耗它们需要锻炼多久,又可能生出的富贵病。

节制更不是苛待自己,而是实践简朴严肃的生活,去松绑无尽的欲望桎梏,并以与日俱增的尊敬之忱去对待自己。

获得生活必要的温暖后,就不必再谋求同样的多余物,可以大胆冲出谨小慎微、卑鄙辛苦的生活。

这很像近些年流行的“Fire运动”的理念。“Fire运动”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通过资产提供的现金流,节约开支,过一种自由的退休生活。

我关注了博主 @也谈钱 ,他在公众号公开自己的财富自由之路,用15年的时间资产从90万增长到500万,但每年的开销只从10万增长到15万(如下图)。

普通工薪族想要实现财富自由,要保持相对简朴的生活。购买非必要的消费品,且较贵时,可以扪心自问:想要这个物品,还是想早点实现自由?实在依旧难以割舍,满足自己也无妨,长远的幸福不能以完全牺牲眼下的幸福来获取。

身上的物质担子少一些,行走人生就会轻松些。每次掏钱时问问自己,购买这件物品,是真心喜欢吗?是必要的吗?家里有可以替代的吗?

同时,我认为实现财富自由并不代表不工作,而是可以不那么蝇营狗苟地生活,或者像梭罗这样体验梦想的生活。

生活之道多种多样,可以用一千次简单的试验测试生命。

我也愿用实验的方式去生活,去看待自己的过往,去从中汲取营养。梭罗背着斧头走进湖畔,也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没有什么比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更好的方法了。有时可能走错路,有时可能踌躇不前,但不要着急,这些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生体验。

日剧《小森林》里,主人公市子在火炉里烤面包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时间一点点过,面包逐渐膨胀舒展,或许更费时、更麻烦,但用最原始的火炉和用烤箱得到的美味并无差别。主人公市子在分别体验了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后,才确定回乡生活。就算兜了一圈,过上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就是一种成功。

除了重大的人生选择实验,生活中还可以进行无数小实验。最近在和老公进行“一百天不吵架实验”。这个过程中,尽量不吵架。如果吵架就记录下来原因过程,希望最终能实现非暴力沟通。还有我现在的书评,也是一种实验,我想看看读100本书之后自己的变化,思想、文字的,对比起来肯定很有意思。

在时间方面,梭罗推崇黎明即起,像大自然那样从容不迫地度过每一天。早起、去湖边洗澡是他的早间仪式;他也常虚度半天晒晒太阳、啥也不干,却觉得非常值得。

早起对我来说太难了,但当我躺在草地看云卷云舒,当我坐在露台赏花喝茶发呆……这些简单的小幸福,看似没有效益,却让我舒服到不行,感觉人生值得。

弗洛姆曾说“现代人认为若不快速办事就会失去某些东西——时间,但人们并不知道用得到的时间干点什么,除了白白消磨以外”。或者我们不必着急,按照自己的节拍,期待远方也享受当下。

读过《瓦尔登湖》,心中就会有一片自己的瓦尔登湖,或深或浅,受益之处像沙砾一样丰富,并将不断沉淀。(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