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华胜和永盛的电影江湖

2014年11月20日,香港永盛电影公司老板向华胜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这位在80年代一手创办了堪称香港影坛最后霸主——永盛电影公司的知名电影人,就这样匆匆离世,让人唏嘘不已。

向华胜的父亲就是一手创办“新义安”的大名鼎鼎的向前,向华胜是向前十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有很多人会问起向华胜,向家家大业大,怎么会选择了这一行呢?向华胜的回答是:兴趣!“就像一个人选择职业,有人选择了做厨师,可能是因为喜欢吃,我选择电影,是因为我懂的电影。”向华胜如是说。

后来了解到,自幼时,向华胜就和电影有不解之缘。当时被称为“华南影帝”的吴楚帆和粤剧名伶邓碧云就是向家的座上宾。这样,在和电影圈的前辈们来往中,向华胜对电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一开始,向华胜并没有涉足电影,而是做起了珠宝,钻石生意,后来还做了餐厅。但是兜兜转转还是做起了电影。最初做生意是赚了一些钱,但是当时拍一部电影的成本要两三百万,钱不够,向华胜还是要借高利贷。这是后话。

这个时候,有必要说一下向华强了。因为“新义安”的事情,父亲向前被驱逐,去了台湾。20出头的向华强去台湾看父亲,被父亲的老友推荐去做演员,当时在台湾的动作电影很火热,向华强作为武打小生也做出了一些小名气。长时间混在电影圈,向华强发现电影是可以赚钱的,他想起了自己的兄弟向华胜。

向前有四房太太,有十三个儿子。向华强是四太太生的,不受重视,而作为十三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向华胜也是被边缘化,所以向华强向华胜的关系在兄弟们之间就属于很好一个。

就在1978年,向华强向华胜兄弟成立“永胜”电影公司,最初的“永胜”而非现在的“永盛”,永胜,取向华胜的一个“胜”字,寓意“永远胜利”。

这对寄希望“永远胜利”的兄弟帮,为了节约成本,老板之一的向华强亲自担纲主演,一开始弄了两三部喜剧片试试水,结果可想而知,票房惨败收场。毕竟当时喜剧片在香港已经泛滥成灾,而作为主演的向华强名气又不大。因为票房失利,没有赚到钱,公司歇菜了。

直到80年代中期,香港影坛出现百花齐放的时代,虽然之前绝对的大亨邵氏电影已经日落西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毕竟邵逸夫先生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当时的邵氏也就邵先生的太太方逸华女士玩玩)。影坛新贵嘉禾借助李小龙当初的几部电影,已经积累到兵强马壮底盘广阔的地步,再加上“新艺城”“德宝”等影视公司。而就在此时向氏兄弟,重整旗鼓,再战江湖,不同的是,此时成熟的他们把“永胜”改为了“永盛”,把永远胜利改为永远茂盛!

1984年,永盛的重启以后的试水之作《大小不良》获得了千万票房。向氏兄弟信心大增,毕竟这笔钱为公司前行提供了支持!

但是这部《大小不良》有一个很大的短板在,那就是这个电影基本上是“外援合作”,此时的永盛还有自己的艺人,说白了没有自己的之作团队。这个时候,向华胜到处搜罗人才。王晶当时在邵氏,向华胜之前看过他的几部作品,感觉其有才华,就这样两位野心勃勃的娱乐大亨一拍即合,就这样王晶成了永盛签约的第一位导演。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当时永盛电影的运作模式,毕竟是刚成立的新电影公司,实力还远远不够。虽说签了首位导演王晶,但是旗下没有艺人。

此时有一位在香港具有传奇色彩的经纪人主持成立了艺能影业公司,这个人叫张国忠。作为香港的第一代经纪人,张国忠有着天然的优势,周润发,刘德华,谭咏麟都和其私交甚笃。也有传言,为了请其旗下艺人拍片,他一度遭到黑势力的威胁。

由于永盛和艺能是两家新公司,一个有钱缺人,一个有人缺钱。这样两家公司就走到了。所以成就了“永盛”出品加“艺能”摄制,以及王晶导演的固定模式。由此推出了《魔翡翠》,《最佳损友》《精装追女仔1,2》等票房佳作。此时的永盛,市场地位显现,让同行们刮目相看。

永盛的另一个制胜法宝,就是跟风和模仿!

1986年,《英雄本色》上映,这是吴宇森的翻身之作,也是周润发再次扬名立万的作品,质量上乘的电影,绝对卖座。向华胜瞄准时机,赶紧拍摄《英雄好汉》和《江湖情》,而《江湖情》的制作时间,仅仅二十多天,但是同样赚钱!

麦当雄在1991年制作人物传记性质的电影《坡豪》,创下香港票房3800万惊人记录,永盛公司如法炮制,你不是拍“匪”的人物传记吗?我来拍“兵”的人物传记,在有限的时间和制作周期内打造了《五亿探长雷洛传》,结果票房傲视群雄!

说到永盛,就要说到赌片,这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永盛一直以来的跟风和模仿的做派,让自己的电影也没有什么特色,向华胜在电影圈沉浮多年,把目光聚焦在了“赌片”上。在《至尊无上》和《赌神》推出之前,赌片一直处于市场的边缘化。拍《至尊无上》,刚一开始,王晶还说,“赌片我不会拍,这样的片子之前也没有写过。”但向华胜的回答是,你不会拍的,我来拍!就这样,两个人合作了这一部电影,枪战部分向华胜负责,搞笑部分王晶来导。

《至尊无上》上映以后,票房可观。此片一出,引起了韩国片商的注意,毕竟当时刘德华已经在韩国有了一定的市场。一开始韩国片商给出2万美元的价格。向华胜什么话也没说,给了韩国片商两张电影票,让他们自己去看。第二天,韩国片商开出了20万美金的价格。

1989年,《赌神》上映,票房达到3700万港币,一举打破之前邵氏,嘉禾,新艺城保持的电影公司票房纪录,永盛也成了第四个进入香港电影票房榜首的电影公司。而《赌神》这部电影成了其他电影公司的跟风和模仿的对象,比如之后的《赌侠》,《赌圣》等电影。

永盛电影在1992年年尾,在影坛已经到了无可撼动的霸主地位。但是向华胜已经不满足香港市场了,1993年,决定北上,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合拍了直到现在都奉为经典的首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曾经向华胜很是自信,曾经说,“我基本上拍了一辈子电影,没有赔过一部,也没有赔过一毛钱,真的没有输过。”,坦诚地说,这句话多少有点自信夸大的成分,但是事实上,向氏兄弟的永盛确实在过去的那几年做得风生水起,就是到了内陆合拍的《唐伯虎点秋香》上映以后也是以4000万港元的票房拿下冠军。

内陆市场的前景让向华胜看到了赚钱的时机,永盛也加快了合作的步伐,《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九品芝麻官》相继推出!

1994年,同样在香港本土的《赌神2》也是不负众望的,拿下票房冠军。如果了解港片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就在93,94年的时候,港片已经处于萧条时期了,当时永盛还能做出这样的成绩,真的实属难得!

所谓盛极必衰,1994年,可能是永盛电影霸主地位的最后年份。其实那个时候的香港影坛都不景气。随着旗下的王牌刘德华和周星驰合约期满,导演王晶自立门户,萧若元也下海经商,永盛电影也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如果说永盛电影是兄弟班,那么接下来的“永盛娱乐”就是夫妻档了。向华强和陈岚成立了永盛娱乐,向华胜是股东。而向华胜自己也留守着永盛电影。

向华胜尽管留守永盛电影,但是永盛电影出产的电影确实越来越少。坊间很多人猜测,向华胜准备收山了,退出江湖。岂不知,在1993年,向华胜大病一场,想复出的时候,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来了,紧接着又是猖狂的盗版行为。此时的向华胜有心无力了。

最后要说一下向华胜和永盛旗下的大腕们。

王晶是永盛签下的首位导演,对于向华胜,王晶的评价还是相当中肯的,“除了方逸华是第一个让我做导演,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向华胜了。”,其实王晶出道在邵氏,成名确实在永盛,《鹿鼎记》和《赌神》让她风光无限,在永盛的积累的经验和名气,才让他有机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当然王晶也够意思,在永盛拍的都是A级大制作,自己的工作室拍的是少儿不宜的B级片。

再说说就是张敏了,张敏是永盛签下的第一位艺人,决定了她在永盛的地位。当然也盛传向华胜喜欢张敏,所以力捧张敏,两个人一度传出绯闻,但是又一度辟谣。关于张敏的话题有很多,可能是要拿出一个篇章来说。关于她是如何被发掘的,就有很多版本,流传最多的就是张敏在大街上发传单,被向太发现,签到永盛。而王晶又给出了另一种说法,当初王晶和向华胜看到张敏在无线培训时的一个短片,签约了她。我相信王晶的版本更为可信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8年时间70多部电影,合作的还是像周星驰和刘德华这样的大咖,张敏的成名之路绝对算是一帆风顺的。

还要说一下周星驰,这个在永盛由“星仔”到“星爷”转换角色的电影人,当时处于鼎盛时期的永盛把有一定名气的周星驰招入麾下,现在看来算是相互成就吧。当初向华胜以每部70万港元签下周星驰三部电影,就是后来的《赌圣》《唐伯虎点秋香》《逃学威龙》,这部三部电影确实叫好叫座,后来的《整蛊专家》和《九品芝麻官》让周星驰也成了票房的保证。也让“星爷”的称号进一步砸实!

像周润发,刘德华,还有为利智签下“卖身契”李连杰都是在永盛成名,或者进一步成名的。

有人说向华胜是香港影坛的一代枭雄。面相斯文的向华胜,看起来不像枭雄,更像一位玉面杀手,这些或许都重要了。但,就像刘德华说的那样,绝对是对电影贡献良多的人物。

人已逝,用向太的告别方式,再次告别他:他日,江湖再见,十三少!

声明:

一,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二,文章不得盗用,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不再随波逐流地活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