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多问题?个人牺牲型的。没看错,越是愿意为家庭付出一些的妈妈,她越会活的悲催。
一次有位妈妈给我私信说,自己很苦恼,孩子两岁,不知道自己是上班还是继续带娃,因为他在书上看到过,说三岁前,父母的陪伴很重要。
然后我问她,那你觉得现在孩子在你的陪伴下,教养你还满意么?他说不满意。我又问,那你现在开心么?他说,不开心,很纠结。那你觉得这种纠结会不会影响孩子呢?他说,肯定会呀。我觉得孩子最近特别闹人,他闹人我就更闹心了。所以很想脱离这个环境,我想上班。但是又很纠结,因为她“需要”我。
于是他就在纠结中与孩子相处度日如年。内心备受煎熬。
我建议她把自己当成孩子,认真思考一个问题,孩子需要的是你24小时心不在焉的存在,还是需要,当你出现在他身边的时候,哪怕一秒,你带给他都都是喜悦,和她相处的时候,眼里只有他。
陪伴建立的安全感,其实不是时间的捆绑,而是陪伴是心与心的链接和靠近。是一颗心感受另一颗心的过程,是一颗心包容接纳另一颗心的温情。
与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相比,你的情绪,不安以及恐惧,才是觉得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从2018年末倡导家庭教育的话题发出,很多家庭真的应了那本“热锅上的家庭”的书名,焦虑倍增,恨不得把家布置成幼儿园。但是事实上,家庭教育不在“教”,而在父母自身良好状态为孩子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拥有与生俱来的能力,在确保安全范围,他们可以自带属于他们的光环,而父母能为他们做的就是陪伴和鼓励。去见证他们创造和完成一个又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我老师夫妇是一对典型的“周末父母”,甚至有一年要进修,每晚只能视频和孩子聊天,但这根本没有影响到孩子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小朋友。
和时间相比,给予孩子每个阶段需要的心理营养,帮孩子寻找一个用心爱他陪伴他的生活照料者,其实即使妈妈没有24小时陪在身边,但是只要妈妈的爱不缺席,并且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可以接收得到,那就是孩子内心最坚实的靠山。
父母处事的开朗和乐观,积极与努力,不仅是孩子们的榜样,也是孩子的定心丸。
陪伴固然重要,但是高质量的陪伴,才是孩子内心所需要的成长养分。
如果你可以全身心的陪伴在孩子身边,那你也一定要记得,在所有关系中,首先照顾好自己,因为你是和你自己相处最久的人,其次照顾好先生,保持好你们的亲密关系,留一些空间去社交,去学习,去感受生活,因为只有这样,你和孩子都会在生活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留言转发,在育儿中遇到任何困惑,欢迎私信留言,我们一起探讨、寻找方法,让我们一起轻松培养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