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新冠病毒疫情后众多师生第一次走进校园的日子。在这个漫长的假期结束,开学来临的日子,兴奋。回顾这100多天里,除了足不出户自觉预防疫情外也做了一些事。如果说,平日太过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关照自己,倒是这次疫情给了我很多时间与机会,让我尽情享受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子,尽情遨游在线上学习和线下读书中。在这个假期中,除了厨艺有大长进外,整个人仿佛都在云端,忙得不亦乐乎!
读书乐得逍遥
因为疫情,所以画地为牢。错过了走亲访友,错过了观光旅游,也错过了春暖花开,当我小心翼翼地走在街上时,街边的花们已经开始谢幕。虽然没有看到花的缤纷世界,心中却驻扎了一簇又一簇的云端之花。因为疫情禁足在家,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读书,让一本本书走进心里,开成一朵朵心花,绽放在心间。
在假期读过的书大概有:吴非的《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照亮校园的常识》,武志红的《家为何会伤人》,朱永新的《造就中国人》《人生没有最高峰》,克里希那穆提的《世界在你心中》,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美籍作家乔.维泰利和伊贺列卡拉.修.蓝博士合著的《零极限》,莫拉维的《玛斯纳维启示录》,夏立君的《时间的压力》,詹姆斯.莱德菲尔德的《塞莱斯廷预言》,杨林柯的《与教育拔河》,李镇西的《自己培养自己》《教育为谁》《教有所思》,曹胜高的《中国的修养》,茅卫东的《心平气和当老师》等,累积阅读量大概在350万字以上。
假期漫长,与平时相比,读书数量相对降低,但质量有所提升。如果说以前通过“横扫”的方式扩充读书的数量,这段期间的阅读更偏向啃读,啃书里的内容,啃自己的思考,甚至啃出自己的观点。
写得酣畅淋漓
假期,读书成了不可或缺的家常饭。每天读上三四十页文字后,总有些细细碎碎的想法,于是提笔记录,迅速成文。因为有充足的时间所以读书不必“赶路”,有了想法就停下来。以前读完一本书,似乎片面追求数量,都没有什么值得可以记录的想法,而现在,因为读书慢,所以闪现的灵光也多了起来。尤其在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读着读着总有读不下去的时候,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与书中老师的观点有了更多的共鸣,每当此时,停止阅读提笔写作。在读李镇西老师的《百问简答》时,写出好几篇有自己观点的文章。
读书是一个不断输入的过程,有了量的输入,输出也就自然而然,甚至迷恋上写作。一天不写点什么,似乎就有虚度流年的感觉。在整个假期中,写了106篇文章,每篇字数大多在1500字以上,后期多数文章在2000字以上。其中的原因还要说说新教育新网师的事。
在假期,加入了新网师网络师范实验学院,我很荣幸成为《教育与写作》课程的一员。其实,我对于写作是没有太多惧怕的,因为平时一直在写点文字,我以为这就是写作。加入写作课程后,才发现写作与教育写作是有些区别的,写作可以写是世间一切事,而教育写作,很明显要与教育有关。毫无疑问,在平时,我是写过关于教育的话题,可对于教育写作真不了解。也就是说,从教育写作层面来说,我是个“门外汉”,平时除了谈点关于教育的不痛不痒的话题外,着实不知从哪里下笔,经过李镇西老师“点化”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一直是个“马大哈”,有太多值得写作的教育素材白白流失。教育备忘、教育杂感、教育案例、教育实录、教育论文、教育书信、教育文学、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反思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也就是在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是教育,教育无大小。加入这门课程后,着实可以写的内容多了起来,特别想的时候,甚至一天能写三到四篇。
写作无时不在,随时随地提笔写作。有时临到睡觉时,脑子里突然闪现出一个观点,于是赶紧提笔书写,写完之后已经是夜半一两点了;有时候,半夜醒来那么一会,有了写的冲动于是躺在床上,用手机记录下来;更多时候是早晨、是下午、是夜晚,偶尔走在路上也有写的冲动,于是赶紧拿出手机备忘出主要的观点,等回家时再提笔写完。在假期,每天坚持写作,粗略估计,竟然写了大约20万字,这个数字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如果一下子让我写20万字,想都不敢想。可是经过每天任务分解,坚持日更1000字后,达到20万竟然这样轻而易举。到现在,写作总量竟然达到100万有余,尽管每天坚持写,质量也有良莠不齐的时候,但大多数文章还是获得了读者的好评。在《教育与写作》课程中,也有多篇文章置顶,几乎周周是优秀打卡学员。
在这个假期,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写得酣畅淋漓!
学得不亦乐乎
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未能如期走进校园,可这些并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云课堂、云教学、云学习成为人们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整个假期,除了给学生开设云课堂外,自己也是“被云学习”的对象。在假期,我学习的内容涉及写作、国学、新教育、疫情下的心理调试、语文创意课堂、《道德经》研习与吟诵等,其中有100多节微写作课,60多节《道德经》研习课,这两类内容是每天必听的课程,主要方式以听为主,而后渐渐内化。对于其他课程,大概有30多节课,因为有一定的专业性,一时难以内化,所以坚持听一课,记一课笔记,笔记大概有160页之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一直坚持用记笔记的习惯,这样每到用到时,翻开笔记,老师们讲课的场景就会一幕幕回放。曾经一度以为自己还算知识分子的一部分,现在看来,简直连个小分子都算不上,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然后反思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太多的差别,也反映出更多的问题令我们深思。同样是线上学习,老师要比学生表现好一些,除了成人的自律外,更多与线上教学的内容有关。教学内容对“受众”有吸引力,学生自然会认真听,朱永新老师的一节线上课有高达12万人次,为什么,因为朱老师讲的恰恰是人们最需要的最想听的。同样,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有线上教学,但效果值得怀疑,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几乎处在挂机学习状态,为什么呢?我们的教学内容距离学生内心期待的内容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值得反思。即使在线下教学,什么样的授课内容才是学习者所期待的,这依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关注点不仅仅是教材内容,更多应该关注孩子们的生命状态、兴趣爱好等。孩子是一张白纸,怎样描绘,描绘什么,完全在于我们,怎样才能不辜负一个人仅有的一次生命,的确值得深思。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中,虽然不能自由行走,但因为有了更多读书、学习和写作的时间,所以灵魂早已驰骋万里。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但一切早已成为过往,即将走进校园时,意味着过去都已谢幕,一切重新来过。
相信每个人在经过漫长假期的浸润,重返校园时,我们都已不是曾经的自己,期待未来在校园中,我们依然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