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宋代儒学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编选了著名的“四书”,成为书生的教科书,流传至今;
他将“三纲五常”与“天理”结合,身后被送入孔庙接受祭祀。
他就是朱熹,世尊称为朱子。
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这样评价朱熹:
“朱熹,或称朱子,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光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到了朱熹,程朱学派或理学的哲学系统才达到顶峰。”
而康熙则评价朱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作为一位大师,朱熹是怎么教育家中的子孙后代的呢?从一份流传千年的《朱熹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端倪。
这份家训全文只有317个字,却涵盖了朱熹学说的方方面面,对做人、学习、交往,都提出了鞭辟入里的指导。正因如此,这份家训才一直流传,被保留在朱氏族谱中代代相传,进而走出家族、流传到社会上,成为更多人教育子女的范本。
朱子一生学问致力于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而对大学的几个重要观念的诠释在他的整个经典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子少年时即从父受教读《大学》,乃至临终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他以超人的学识和智力,把终生的心力贡献给这一篇短小的文献的整理和解释。这表明了朱子对经典权威的尊重,和通过汲取古典的智慧并加以创新来发展人文价值的信念。
朱子所强调的格物和问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肯定经典讲论在儒学中的正当地位。他对经典学习非常重视,他所推动的读书主要也是读圣贤之书,读经典之书。虽然朱子作为哲学家毕生从事经典的诠释,但由于特别重视读书人的经典学习,所以,他的经典诠释,在表述形式上,特别注意适合一般士人对经典学习的需要。
宋明学者并非都是如此,如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是船山自己的思想著作,而不是用来教授学生的。朱子则不同,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多数的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以帮助一般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为其著作目的之一。这使得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识教育的经典学习中仍有参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