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理工大学学材料的体验
去年夏天,在经历过高考的洗礼和考验后,我站在人生中第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充满未知却也饱含希望的未来,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在武汉读大学,并最终以第一志愿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入学后又经过层层选拔,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
半年多以来,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示范学院学习,生活,成长,进步,我已经从刚入学时的一个茫然无措,不知材料为何物的小男孩蜕变为一名信念坚定,立志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半年多的学习,我不敢说对材料完全了解透彻,但十分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学习材料专业的心路历程并浅谈自己对材料专业的理解。
邂逅之初
说实话,当初报考专业时我对材料并不算太了解,当时一方面考虑到材料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优势专业,另一方面是自己理化成绩还不错,便有点“稀里糊涂”的踏上了材料专业的学习之旅。
为了帮助我们更早了解材料专业,对我们进行启蒙教育,学院开设了材料导论课程和专业启发研讨课程。通过对背景知识的学习以及老师的讲授,我逐渐意识到材料专业并不像一些人眼中那样“空洞”,相反,她“庞大”却也“充实”,几乎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大到飞机火箭,高铁航母,到处都离不开材料,从学术定义上讲,材料学是指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定义是冰冷的,但心里却是温暖的。在与材料相识之初,我已经深刻地意识到材料学是一门对人类发展可以起到很大促进作用的学科,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一部利用材料和创造材料的历史。一想到自己今后可以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为国家,为全人类做贡献,我便坚定了自己学习材料专业的决心。
跋涉之旅
有了目标,更要有行动。但面对现实,我也有过迷茫的一阵子。我们材料概论和普通化学用的都是英文教材,而我英文底子很薄,每次预习以及课后作业都要花很多时间做翻译工作,好多次,我都打起了“混过去”的念头。但抱怨归抱怨,我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为了尽快适应英文阅读,除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外,我更加注重专业名词的积累。到现在,我虽然还不能完全摆脱翻译工具,但相比开始时的恐惧和抗拒,我已经逐渐适应英文阅读并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面对自己并不擅长的数学,我也遭受过很大的打击——由于开始不适应高数的学习节奏以及自学能力较差,我的高数成绩在期中考试时刚刚过及格线,虽然那次考试并没有算入绩点,但却给我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此后,我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高数学习中,每次上课尽量考前坐,作业认真完成,多向老师同学提问,并且不断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到期末考试时,相比其他同学,我的高数成绩虽然也不算太好,但我已经超越了曾经的自己,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坚信,在自己的努力下,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为了让我们接触文献查阅,整理和写作,材料概论课程中有一项作业要求我们选择一个邻域,写一篇综述并做答辩。电脑白痴般的我,一点一点去学习查文献,摸索endnote的用法,还有,做PPT——一切都从0开始。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顺利完成了答辩并收获到了大家的掌声。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在材料学科的跋涉之旅中,我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忍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成长。今后或许有更多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在等着我,但只要坚定信念,我一定能赢!
未来之路
材料到底要学什么?如果是现在的我回答,我或许会找一张纸,画一个四面体,四个角分别写上使用效能(performances),性能(properties),合成与制备(synthesis manufacturing processing),组成与结构(composition structure)——这也是标准的定义。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不是材料字面上定义的意义,而是材料在我们心里的意义。材料与信息,能源并称为当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材料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为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科研,学院曾安排我们到不同的实验室参观。看到动辄百万千万的科研设备,与专家教授,学长学姐沟通交流,我们意识到材料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而从事材料研究也是一件能够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至少在心里认可自己,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并愿意为之拼搏奋斗!
科研之路将是漫长而艰辛的,但科研工作也是十分有意义的。或许并不是每个科研工作者都能取得大的成就,发表优秀的论文,但只要能够耐住寂寞,端正学术态度,哪怕失败了,也一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
制造强国,材料先行。守住自己内心的光,发出自己内心的热。希望三年,四年或者五年后,再看到这篇文章时,我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真正走在了科研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