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岁(四十岁)才开始学习XX靠谱吗?还来得及吗?这是各大网络平台很多人广泛提出的一个问题。本文标题则是知乎经典回答的一例。事实上,这个问题本身更多的透着一股成年人对生活的无奈。在生存和生活之间,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如何挤占出自我发展的空间?
首先,我们关注一下回答的具体出处。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出自于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的《dead aid》,它是书中的结束语。该书中文名为《援助的死亡》,作者是一名女士。她因不满西方主导的国际社会对非采取的支配型、恩赐式援助政策,因此呼吁改变对非援助现状,更多采取基于帮助非洲大陆挖掘发展潜力、重塑内生价值为核心的合作型、平等式援助政策。典型代表就是中国的对非援助合作。用古语讲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则颇具辩证法的意味,即强调当下做出改变和尝试的重要性,而非陷入对过往历史琐碎的抱怨和后知后觉中。
其次,我们关注一下回答本身。
网上对这句话的解释,大多是比较一致的,即“以现在的角度看,种下理想的决心应该在十年前。但以未来的角度看,现在也是‘最好的年龄’”。我想说的是这些解释完全正确,但很多正确的东西恰恰也是执行起来很难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既然10年前没有做到的事情,为什么当下我们就肯定能够做到?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成功人士突然顿悟的故事,比如齐白石六十岁画虾、褚时健七十五岁种橙等事例。但似乎也和这个回答关系不大。缘何?一是大部分这类人士在生活中都是一以贯之的。白石老人于66 岁时曾说:“ 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而褚老在种橙前,虽经牢狱之灾,但其作为红塔集团最辉煌时期的掌舵人,其阅历、能力和人脉也是我们不可企及的。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理解这句话,努力能够把这句话变得可供操作。
最后,我们关注一下回答背后的生活联系。
那么回到问题本身:三十岁才开始学习XX靠谱吗?还来得及吗?
为什么不是二十岁?三十岁和二十岁有什么不同吗?四十岁呢?
事实上,大家都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几个问题:二十岁大部分人尚未步入社会,正是挥霍青春的大好时机,尤其是未经历过社会的严刑拷打,怀大志、有抱负,错把无知当天真;三十岁已经工作几年,做着重复的工作,领着卑微的薪水,操着堪比宫廷剧的心,但起码生活还过得去。但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大部分人发生了一件深刻改变命运轨迹的事——婚育。婚姻改变了少男、少女的生活,方方面面,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却是生育。自从小天使诞生后,生活的轨迹才是真的改变了。孩子的降生从金钱和时间上压占了我们太多的可支配资源,使很多人第一次把责任具象化,即使是再佛系的人也不能幸免。而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才意识到生存和生活、家庭和事业之间最紧密的联系点和突破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因为不再年轻,新入职的同事随时可能将我们拍死在沙滩上;因为机能退化,我们熬夜加班的能力越来越弱;因为步入婚姻,原生家庭和自有家庭的双重矛盾使我们不知所措等。虽然我们可能正处于事业上升期,亦或面临失业的危机,但结果是一样的——两件事都需要我们拿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且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与之相对应的维护家庭稳定和谐,还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对于普通人来说,钱能够解决婚姻中90%的问题。
但这里引发了一个平衡的悖论问题!时间应该如何分配,工作和婚姻都需要时间的分配,一方在工作上投入多一分,另一半就要承担更多的家庭琐事,而升职加薪却是很遥远的一件事。经济补偿的滞后性则加剧了责任分担后的不满意程度。而且通过现有工作来大幅改善经济条件在我们多次尝试后,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徒劳的。这时就会引发价值重塑的问题——三十岁才开始学习XX靠谱吗?还来得及吗?我们想到了转型和发展!那么,时间又从哪里来呢?
综上,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话的含义,并试着提出一些可行化的建议:
从长远看,种一棵树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收益和实惠,但不是现在,所以这是一个人生的长远规划,而非短期目标;从当下来看,有很多人已经享受到了10年前种下一棵树的种种便利,并因为这些眼前的收益而更加坚定了种更多树的信心和决心,而对于还没有种树的更多人来说,也必须尝试着去种树,努力实现将来的遮风挡雨;从10年前看,当时种树的人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但在暴风雨来临之前育苗所遭受的一切和已经身处雷雨旋涡之中挣扎着育苗的人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但命运的风暴在无所作为的消磨中是会愈演愈烈的,所以别无选择。
而且每个人生活的土壤是不一样的,种树前对树苗的选择很重要,关键要适宜生长,不能拔苗助长。在个人、家庭、工作、树苗都需要生命之水滋养时,面对逐渐干涸的蓄水池,如何合理有效的分配每一滴水是我们首先需要考虑和实践的问题。要努力在蓄水池干涸之前,培养起一棵树发达的根须,来补充额外的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