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那个夏天,难忘的与中创结缘。重温十年前,那时的感觉,不断地从心底上涌出,仿佛又回到了10年前的那个致青春的时代。。。
刚研究生毕业步入职场,充满着激动与新鲜感!记得当时是去昆山报到的(由于那一届的应届生要先去昆山培训2个月,再回总部分配到各部门)。到昆山火车站,坐上了公司的接站班车,迎接大家的老同事们很热情,大家吃个火腿肠、喝着饮料,高高兴兴的期待着未来的职场生涯。
到达昆山巴城,公司的园区,非常漂亮!美丽的阳澄湖、整齐的办公楼、如同大学宿舍一样的宿舍楼(比大学宿舍还宽敞,对刚走出校门的学子来说,真的很幸福了,也更容易适应。很多同届的大学舍友们,早早过上了为租房而奔波的日子)、还有传说中的大闸蟹。还能在附近的小超市听到江南的“吴腔”,上海台风气候带来的充满湿气的凉风拂面,也算一种生活经历吧。当然,还记得昆山公司食堂的鸡腿,味道还是蛮不错的。
培训开始,紧张而忙碌。
综合培训,收获很大,能有幸能听各位领导们对行业经验的宣贯,感觉到现在非常受益。了解了如果想从事软件行业技术相关岗位,要先从编码做起,不管将来会向哪个技术职位发展,必须有过在实际项目中一线开发的经历,不管是项目经理、技术经理、还是副总工、总工,甚至更高技术管理职位。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PBCA,什么叫做戴明环,什么叫做“姚式函数”,什么叫做一直伴随我们每一天的“数字神经系统”,当然,还有什么叫做“中间件”、“构件”。而且特别记得有位领导给我们讲的一句话“你们当中有相当比例一部分,将来会要带人的”(那时真的觉得很高大上,自己应该也就是被人带的水准吧,什么时候才能有幸带人啊,那时感觉,很遥远吧)。
技术培训主要是struts、Spring与Hibernate,当时刚刚兴起不久的开发框架。说实在的,那个时候有这样的系统化培训非常珍贵,因为回到那个年代,可学习技术的途径、可参考的资料、可报的培训班、在校期间的技术积累,都远不如现在丰富。其实那一届很多人和我一样,在校期间以学习理论和丰富的校园活动为主,对主流新框架了解甚少,所以大家很吃力,但又格外珍惜那时候的日子,像个海绵,恨不得马上把水吸干净,晚上宿舍睡觉前,还在讨论白天讲的。。。太累了也开玩笑,说你看人家讲师怎么懂得这么多啊,什么时候你也能成为“金牌讲师”啊,将来真成了,可别忘了脖子上挂个牌子写上。当大家对这些技术觉得不好掌握,对职场迷茫的时候,有位讲师鼓励大家,不是迷茫,而是没有入行,入了行,就不难了。
实战培训,大家实际根据一个需求做一个模块,包括了基本的角色、用户等管理。其实是最基础的增删改查,但是当时厚厚的需求书竟然看懵了,无从下手。苦想之际,留意了飞秋中的签名(第一次用飞秋),很有意思,“XX编程忙、XX泡妞爽,二鹏很抑郁。。。”下一句呢,下一句忘了。不过,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说说这位二朋兄,他郁闷啥了?
话说这位二朋兄,名字很有特点,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就两个朋友,好记。下班了,全组加班搞出来吧,不然明天丢人了,啊,二朋不见了,他不加班吗??听其他小伙伴说,二朋很郁闷,感冒回去睡觉了。第二天,发现人家功能早出来了,而且非常完整,原来下午早早就做完了,不像多数人(包括我),忙到半夜出来一半,或者像才理顺个头绪。二朋兄天分不错,底子也好,很令人羡慕,虽然有点碎碎念,但是也比较开朗,能给大家带来笑声,没想到后来也在一线项目中搭档过,成为很好的小伙伴。
还有精彩的辩论会,K歌比赛。记得辩论会时,我还作为那一届的一个小组的组长(自告奋勇报名的,哈哈),组织小组参加辩论,最后,战胜了反方辩友,另外一个小组的对手(当然,最有激情的2个小组被判定为没有失败者,获得了一等奖,我们2个小组的对垒比较中规中矩一些,不过,也获奖了,奖品为十几瓶灌装百事可乐,大家回去分了,想想也挺嗨皮的)。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难忘的经历,我有次回家甚至把当年培训的日程表翻出来了,“珍藏”了好多年的记忆,难忘的昆山之行,人生职场真正系统化的“第一课”!
分部门了,我有幸被分到了构件部,当时对应届生来说,“构件”很神秘,有些甚至更愿意去做项目。通过领导讲解,构件,是要源于项目,高于项目的,更增加了自己的一份动力与坚定。一入职场就参与构件开发,自己能否胜任?肯定会困难很多,但成长也会很多。构件的经历,是自己技术能力(设计、开发能力)积累的最佳的时候,也是在支撑一线项目过程中,最有故事的一段时光之一。不仅仅是编码实现的能力,从API的设计的能力、带小组开发的能力、模块负责人(类似系统分析师)的能力,到面对需求引导客户的能力、原型快速锁定需求的能力、软件工程的理解等,及对接多个项目的酸甜苦辣(不同项目团队,风格不同,客户要求不同,面对的问题不同,有时不仅是技术的保障,还有如何的沟通、展现等等)。更精彩内容,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