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阅了一本四月份的文学月刊,看到一篇散文《葱姜鸡和素丸子》,非常平实的语言,叙述了很细小的事,我却看了一遍又一遍,合上书,仍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心头萦绕,久久不散。
文中写了作者与朋友杨在异国的友谊。作者不会做饭,尤其不喜欢做有肉的菜,父母回国了,她的朋友杨的丈夫出差了,而杨临近预产期,如果杨突然要生,就需要作者开车送她去医院,作者很担心,就去看望杨,她们的家离得很近。
作者到达杨家里时,杨正挺着大肚子在炸素丸子,炸好的胡萝卜丸子放在一个大碗里,看起来真是太好吃了,杨请作者吃了一颗,果真是太好吃了。
作者回家打开冰箱,只有半袋冷冻鸡翅和一只生鲜鸡,是作者父母回国前买的。于是作者按照她妈妈的做法,做了一锅白切鸡,并准备了姜丝和葱花浇上热油做成的酱料,戴上手套,趁热端着锅给杨送过去了。
那是作者唯一一次做白切鸡。
第二天杨的先生就出差回来了,杨生了孩子后送回国内,她们夫妻分别念完了博士和硕士,就搬走了。
杨找到了工作,才到孩子接到身边。送孩子回去时杨哭了三天三夜,接孩子回来时,孩子已经不认识爸妈了。这是杨在电话里告诉作者的,而且对她说:你做的葱姜鸡,是全世界最好吃最好吃的菜,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后来作者离开美国到香港,几年后杨通过脸书联系到她,说有机会到香港去,可以见面。作者买了杨爱吃的荔枝,用一个塑料袋简单的带过去。
她们分别后,杨对她说,荔枝太好吃了。还说,你做的葱姜鸡是我吃过的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绝无仅有的,永远的。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有一种情绪在里面,连绵不断。
看作者的名字有点似曾相识,百度了一下,周洁茹,七零后女作家,15岁开始写作并发表,20岁获萌芽新人小说奖,24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岁到22岁三年间于《人民文学》《收获》等知名文学大刊发表小说一百余万字,小说入选当代中国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2000年旅居美国,2015年回归写作。
果然非同一般。
写作上的早熟和早慧,使她像张爱玲一样,年纪轻轻就出了名,但不同的是,她在24岁时停止写作,赴美留学,之后是长达15年的停笔。
《葱姜鸡和素丸子》就是描写她在美国的生活和状态,有着淡淡的落寞和感伤,她愿意为了爱情放弃最珍贵的写作能力,但仍然需要学会照顾自己才能结婚。而杨也是为了生活也不得不与孩子分离。她对杨说你太强大了,似乎在责备自己的弱。但她反复对杨说,都好起来了,似乎也是对自己说。
在远离故土和亲人的孤独中,在前途和生活的迷茫中,哪怕是最简单的陪伴,最平常的食物的香气,都可以是最温暖的安慰,直达心底,直达灵魂深处,并一直停留在那里。
周洁茹说别人评价她的小说“看起来什么都没说,实际上什么都说了”。我看这篇散文的感觉也是如此,通篇都是在干净简单的叙述,并没有情绪的描写,但语言产生的张力,使读者深陷其中,欲罢不能。看起来并没有说什么,实际上表达的东西很多。
想起苏轼的《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不足百字,也就是几句话而已,而且是简单的几句话。却传递着无穷的韵味。
《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张怀民也是被贬到黄州的,张性格倔强,自制力很强,被苏轼引为知己。
两个被贬的人,在如水的夜晚同时不能入眠,起来寻友、夜游,披如水的月光,看水中交错的松柏影。秀美的景色,清凉幽暗的夜晚,虽然让人心境安宁,但仍弥漫着谪人的惆怅与悲凉。
梁文道在其《但少闲人》中说:就拿苏轼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它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用字很华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萃。为什么?因为它好像说了很多,实际上却又什么都没说过。
与上面那句话,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一致。
都是在说文章的一种境界,高超的境界,如佛祖的拈花不语。无穷的留白,恰可以包罗万象。
这才是有生命力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