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陌生的城市,念熟悉的田野
从田野工地返校的离别之时,心潮一涌而来,波澜挥之不去。原本以为不过会是赤条条往来了无牵挂,终究沉默的别离最难将息。
在田野工地实习,经历了最初的新鲜和拘谨、而后的熟练和相知以及后来的友谊和伤别离。最初的时日,苦于天气的闷热或者暴晒,总觉得实习结束还遥遥无期;转眼间,身处宿舍,吹着空调,却又觉得实习的时间太短太仓促。
回到学校的F5组合,总是开玩笑说自己得了严重的田野综合症:田野实习赐予我们一行五人黑亮的肤色、爽朗的大笑、不加拘束的步态和仪装,而这些,总让我们觉得自己与两个月前还很熟识的城市有了距离感。黑到不愿意出门,就算出门也在路上刻意避开行人,但出其不意的大笑又往往令人侧目,当初的女孩子形象就这样被女汉子颠覆。
比起返校后开始变得自由和散漫的生活状态,却觉得纵使田野虐我千百遍,我仍想待田野如初恋。曾经在沙路炮台半山腰眺望过很多次珠江对岸的市中心,晴空时想念它遍布清凉的室内,大雨将至时又厌倦它拥塞的交通;也曾屡次在解决中晚饭的农庄想念KFC、周黑鸭和麻辣烫,但也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为农庄价平量足的饭菜点赞;在市区,充斥左右的是车流、人潮、资本流通以及高楼林立,而在田野,身居三层私家别墅,坐拥一湖山水,半亩良田,感受人暖情长。
我怕过南方湿热的漫长炎夏和山林的虫出蛇没,然而比起这些,我更怕没有实践的考古书本理论会苍白无力,也更怕没有经历过田野实习的自己会一叶障目。
实习从番禺清末的沙路炮台而始,至增城中新镇五联村的先秦墓群而终。这期间,跟随朱老师,写田野发掘日记、登记器物、绘图、拍照、三维建模、写遗迹发掘记录、学习PS;向范老师学习RTK、CAD绘图,并在短短一周内初步熟悉墓葬发掘;在每天所负责的探方墓葬发掘过程中,曾老师在点滴间教授我们,如何辨析墓葬的存在、土质土色的区分、如何取土样、如何使用发掘工具、如何解剖、如何描述发掘情况、如何找墓边和墓底等等最为基础的知识。
十分肯定的讲,田野考古生活是辛苦而单调的。仅仅实习两个月的我们,尽管每晚几乎都要凌晨以后睡,甚至为做资料熬过通宵,但相比于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师们,并没有很大的发言权。
老师们一年到头常驻于工地,除却恶劣天气。夜晚整理资料到两三点,白天还要按时上工。在餐馆里解决一日三餐,终日在田野中接受风吹日晒,远离城市,远离家人,身处乡村。但与之相称的便是老师们日积月累的丰富田野发掘经验。未实习之前,我很难体谅到考古工作者们这样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身上所承担的重担,而今,却想实实在在地承前人所说:如果你身边有学考古的朋友,请对他好一点。
田野实习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细碎的欢喜萦绕。曾经插过花、养过芦荟的房间,曾经出过炮弹的6号炮台、出过箭镞的M8,一起为我庆生的天台,离别前K歌的夜晚,再及上工路上新鲜的应季水果、随处可见的猫猫狗狗、沙亭村村郊的码头、五联村住处一眼便可望见的鱼塘和祠堂,还有亲切的小朋友、房东和村民。无论如何,乡野淳朴之民风令初来乍到的我们一见倾心、魂牵梦绕,并在日复一日的上工时日里深化了革命友谊。
谢谢老师对我们田野实习的悉心和耐心指导。谢谢F5成员的打情骂俏、相互照料。
人生中屈指可数的田野考古实习经历,在2016年夏,在沙路炮台和中新五联村。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