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提出了狂欢化叙事,所谓狂欢化,是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狂欢节上,笑谑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笑谑是节庆的、欢乐的,它针对一切,同时也针对取笑者本人,并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亵渎;狂欢节上,一切话语都成了相对性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摹拟讽刺的对象,被摹拟的话语与摹拟话语交织在一起,形成多语并存现象;狂欢节是全民性的,在狂欢中,没有观众,全民都是演员,或者说,生活本身成了表演,而表演则暂时成了生活本身。
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具有狂欢化电影的一些鲜明特征。在他的电影里体现着狂欢化电影多个层面的特征:演员诙谐且又滑稽的表演:小人物式主人公的大众属性一一卓别林塑造的小人物夏尔洛形象被无数的普通观众视为同伴和知己在这个角色身上集中了痛苦与欢乐、善良与狡黠、机智与笨拙,具有典型的“正反同体”性格特点。紧张的故事情节总能引人大笑,属于狂欢化的“高声部”作品。电影故事以及时空安排技巧与演员诙谐且滑稽的表演共同构成压制一宣泄的狂欢化效果。
在《摩登时代》里,故事以压制的表现开始而以最终摆脱压制结束。电影开头,画面中出现的是一个正在吐出黑烟的汽笛,摄影机从高处俯拍走入工厂大门的工人全景,随后进入车间时,摄影机依旧采取的是俯拍角度。画面内巨型机器下面工人像蚂蚁一样走动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对工人的压制被极为形象地展现出来。接下去,流水线、巨屏监视电视、餐饮机相继出现在工人的“常规世界”里,这些又都成为导致工人夏尔洛疯狂的直接诱因,结果自然引出夏尔洛的一系列疯狂举动,演出了打破工厂常规秩序的精彩一幕。即使是没有工厂经验的观众也可以看出这一狂欢叙事的因果关联,并且能从一个个压抑的镜头画面中感受到这种压制的沉重,因此在夏尔洛疯狂破坏这个“常规世界”之时,终于也能够发出会心的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