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视频。
河南濮阳六旬建筑工人出现在陈行甲的读书会上。
他一脸沧桑,头发花白,满是皱纹的脸上胡子拉碴,皮肤晒得黝黑,面带朴实真诚的微笑,一副典型的农民工形象。
他表情局促不安,手足无措,他待在一个角落里,拿起一本书又放下,又拿起另一本。
他和这个整个热闹干净的会场格格不入……
于是就有了以下一场对话。
“您在工地上做什么?”“就是绑钢筋,打混凝土。”
“平常来书店吗?”
“我来过好几次了,我就是今天没干活,想到这儿看看。”
他不时低头看看、边珍爱地摩挲着手里的新书,用地道的方言回答人家的问题。
这一幕发生在6月25日,地点是北京图书大厦,当时人民日报出版社正在举办《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新书分享会,现场有上百位读者。
陈行甲正在为读者们签名。
有工作人员看到了这位特殊的读者,通过对话也知道了,农民工大叔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刘诗利。
河南粗汉子名字却带“诗”。——人如其名,刘诗利是个酷爱读书的人。
他说:“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读书有味)。”这句简单的话,戳中了许多人对精神成长的渴望。
当浮躁的时代里,一位农民工以手捧书本的姿态打动众人,恰恰说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对知识的追求都是最体面的坚守,这正是他的故事引发共鸣的深层原因。
陈行甲激动地握着刘诗利的手,看到刘诗利的身份证。
陈行甲当即在书中签名留言说:“大哥,这个书是送给您的。这后边是我的电话号码,给我发信息!”
随后,陈行甲暖心地递给刘诗利一杯酸梅汤,并张开双臂拥抱了他。
刘诗利则拍着陈行甲的后背,憨笑着回应这个拥抱。
6月26日凌晨,陈行甲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了这则视频:“这位老哥,你是我书写生涯得到的最高褒奖。我想起那句话,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是无穷无尽的……”
今年河南持续“桑那天”,气温直飙40°C。
人们包裹得严严实实,全副武装到菜场买点菜后,匆匆赶回家,早早就钻进空调房里再也不肯出门。
上午10点左右,热浪翻滚的菜市场上,只有卖菜的老农和菜贩在那里汗流浃背的等他们的顾客。
前天中午,我从乡下回家晚了些,中午十一点左右,路过菜市场,停车去买点菜。意外的看到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太太,正坐在菜场的柱子的阴凉处,用心地翻看了一本“大本头”。
她头发花白凌乱,汗涔涔的,一脸老皱纹,风干的苹果也没有她的多,光着两只皱巴巴的光胳膊,旧汗衫的后背都湿透了,贴在身上,伸出来的两只长手,关节疙瘩疙瘩的。
彼时顾客已经很少了,她低着头眯着眼,或许是因为老眼昏花,室外的光线更好一些的缘故,她看得吃力也认真,汗水顺着苍老干瘪的脸流下来。
旁边的菜农和菜贩子都在大声的说笑,像没有看见一样。
——老奶奶这样看书,一定不是第一次了,在他们看来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好奇的伸出头看了老奶奶手里的书,我一眼就看出,那是一本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老人家,这么用功,这不热吗?”我打趣道:“看《明朝那些事儿》,你有全套吗?回头借我看一下哈。”
“热,咋不热?你要啥菜?书我还真买了全套九本,你要看第几部,明儿我给你带过来。”老太太露出与她年龄不相配的不好意思的神情。
我买了点她的黄瓜和茄子,还有一点辣椒。
虽然那些黄瓜已经成了老黄瓜瓢,紫茄子也晒得焉头耷脑,辣椒看起来也辣得过分……
想起陈行甲视频下有人“看得热泪盈眶”。
有人点评:“为什么感动?因为他在不方便读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读书,也没有因生活辛苦放弃心中热爱,他站在那里格格不入,却又那么让人瞩目。这样的人,让人敬佩,令人感动。”
人民日报客户端也评论“当不少人抱怨没时间读书、读不进去书,一位在异乡打拼的农民工,在繁重工作之余仍不时到书店看书,这样的坚持令人钦佩。
这份热爱与执着被照亮和放大,让我们看到,无关学历和职业,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可以凭借对读书、对人生的别样理解,构筑起精彩富足的精神家园。”
刘诗利收到陈行甲给自己签名送的书,他觉得温暖且感激。
58岁农民工刘诗利在《人民日报》发文谈读书,本身就是对“读书无关身份”的最好诠释。
他在钢筋水泥间坚守对书籍的热爱,从工棚路灯下的《唐诗三百首》到北京图书大厦的阅读时光,用最朴素的行动证明:灵魂的富足从不取决于社会角色。
刘诗利在《人民日报》发文章《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读书》写道:“大家工作都很忙,很难抽出时间读书。但真想读的话,总能抽出时间。现在不光有纸质书,还有手机里的书、新闻、短视频,也能获得专业知识。读书,提高了水平,才能把事情做好。”
刘诗利能够感动全网,让人“看得热泪盈眶”,不仅仅因为他活得好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他长了张最具代表性的满脸沟壑纵横“中国式农民”的脸,而这一张脸,就是千辛万苦的卑微的凭证。每一道皱纹里,都透着生活无尽的艰辛与悲苦。
谦卑、怯懦、胆小,沧桑而真诚的就是他们身份的标签。
陕西关中平原的农村妇女刘小样,也曾发出:“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的呐喊:“在农村可以盖房,但不可以买书,可以打牌,但不可以去西安。”
菜市场这个老太太活着活着就成了“乞丐”。她该是儿孙满堂了,领着一个月100多元的养老金。全套《明朝那些事儿》几乎用尽她一个月的养老金。
生活所迫,她不得不靠种菜换取一点碎银艰难度日。她也曾怀揣梦想,怎奈现实荒诞,此生难圆 ,壮志未酬身先老。
刘诗利之所以“一篇文章天下如”,不过在生活所有的琐碎之外,读书是他始终不渝的热爱。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对陈行甲的发布会多看了一眼,并因此结识了陈行甲。
他们都是一群“身处泥泞却心有诗歌”的人。“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是每个‘读书人’心中永远的‘执念’!
因为坚守,所以值得!只要捧起书,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足的阅读者。”
算法的世界里,人们常用“有用”或“无用”衡量事物的意义。
是啊,读书对于一个人中年人来说,有什么用?它饥不能食,寒不可衣,雨不当伞,困不为床。
“拉套的牛马”仍埋头读书,任谁都认为是异类,不合群,活成笑话。
《月亮与六便士》说:“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头看到了月光。”
便士是脚下的现实,月亮则是心中的梦想。我们脚踏实地生存,也要仰望星空生活。
周国平曾说过:“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