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顺的人不一定不亏心,放肆的人不一定不坦荡。”希望我们能活成七月,安稳但勇敢;心里住着一个安生,自由而坦然。
【0】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之所以会去看《七月与安生》,最直接的原因应该就是在前天晚上无意间看到好妹妹乐队演奏《何日君再来》的视频,不知怎么的,“七月与安生”五个字一直令我心笙摇曳,直至我走到了剧场。
那天晚上单曲循环了一整晚这首歌。做梦都是这个旋律。
前几天,某个少年时期的偶像因为抑郁症自杀,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怎么也不敢相信,直到现在看到热搜,依旧没办法把那个名字和后面去世两个字联系在一起。总想着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呢。
可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都发生了,坚信着可能会发生的事,却再也不见了。
【1】与你相识在七月
初中的时候,我曾侥幸在语文课上,获得过唯一一次写作的满分。那是一次课堂练习,老师让我们进行一次人物描写,她说你们可以以班级里某个同学为素材,或者,是某个有个性的老师,总之不要直接说他是谁,只用描写,然后我会挑几个念出来,大家来猜猜看是谁,看他描写的准不准确。
那次描写,我得了满分。老师将我的作文念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让谁来猜是谁。可能是因为她知道,我写的并不是哪个具体的人。因为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谁。
我写她在阳光下微笑,树影下她笑得很美。但是低头的时候,她看到落叶凝神,悲伤藏在影子里。没有谁看到。
大家都说七月安静似水,乖巧听话。大家都说安生热情似火,放纵不羁。大家都说大家看到了,所以大家看到的,真的是她吗?
大家看到她笑,觉得她是个安静温柔,很好相处的姑娘。有人看到她难过,所以给了她一个拥抱。很难说人生的剧本到底是自己给自己的,还是别人给你的。明明是自己的人生却总是充斥着太多的别人说,别人认为。于是她开始对着不同的人演着不同的剧本,里面的主角,一个叫七月,一个叫安生的七月。
【2】我的安生
我也曾是七月,我也曾遇到过一个安生。
我的安生也如故事里的安生那样,喜欢流浪,喜欢交朋友。每过一段时间我们总要聚一聚,听她说那些在异国他乡遇到的人和故事。不过我们没有喜欢上同一个男生,所以我固执的相信安生才不是喜欢家明,她喜欢七月。我没有证据告诉你为什么我这么相信,我只知道,我一直喜欢着我的安生。是愿意与她共度余生的喜欢。
说不清你是因为喜欢一个人才会想变成那样,还是因为想变成那样才会喜欢她。
属于安生的七月最终活成了安生,走安生走过的路,住安生住过的旅馆。
而属于大家的七月,继续演着别人给她的剧本,演一个无法承受小镇流言而出走的受害者,并且最终因意外猝然离世。
安生说,“你怎么也死在27岁呢?七月你是不是拿错剧本了,在记忆里青春不死是我安生才配的戏码啊,你就应该现世安稳和你那个平庸的老公结婚生子。你怎么能就这么死了?然后把这种嚼之无味的生活留给我,让我被生活磨平棱角,变成你的样子,你这么做,有没有经过我的同意?所以,为了惩罚你,从现在开始,我要给你新的剧本。我要你永远活在我的世界。这一次,我给你安生的剧本,而我就是七月。我给你你想要的所有自由,只要你活着。哪怕不在我身边。”
【3】一味想着死的事,一定是因为太过认真的活
我和我的安生在相识的第12年,分道扬镳。
安生说,“七月,有你真好。有你在,我就总还有说话的地方。我在外面走累了,回到你身边就是回了家。你就是我的所有安稳。”
我的安生跟我说过同样的话,她说我以前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我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我知道你可以忍受我所有的任性。我知道不管我走多远,你一定在我回头就能看到的地方。
可我以后都不会再这么认为了。
我的安生说她很讨厌小孩子,却不忍心对她们说任何重话。她说她看着他们,总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也想不到,我们也是从那么小那么单纯的孩子,渐渐成长为复杂的大人。
我知道她的精神状态不好,可我还是毅然决然离开了她。我大概是很混蛋吧。可是离开她我也同样变得一无所有了。
说不清是谁的错。
像是安生明知道戴着那串玉佛总有一天会被七月发现,却还是戴着,总是戴着。我想她只是珍惜这份喜欢,原来除了七月以外,还有人也同样珍视她,多好。
可是最终她什么也没有解释。谁也没有再解释。
再见。她说。
【4】留下来,还是,跟我走
美好的事都发生在夏天。比如烈日下的一口冰激凌,比如大汗淋漓后钻进空调房,比如漫长的暑假,和相信一定还会再见的那句再见。
“希望时间沉淀下来的美好,带走那些误会。然后找一个阳光晴好的七月,与你再见一面,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不是么?”我的安生如是说。
七月在安生离开的时候,在明信片上写到———
安生,你的离开像是带走了我的全部自由。
那么你呢,七月。你的死,也让我从此无家可归。
【5】因为像你这样的人生于世上,我稍稍喜欢这个世界了
七月,如果你不在了,那我也没有什么留恋了。
【6】在我平淡无奇的青春里,最耀眼的是你
所有关于青春的故事,都是夏天斑驳树影下的星星,明亮而温柔。
《七月与安生》讲述的就是七月和安生之间十几年的感情。女孩之间的友情总会让直男们匪夷所思,但偏偏这部电影是出自直男导演曾国祥之手。
在“蓝小姐与黄小姐”的公众号中,对于这部电影以及电影导演做过详细的介绍。曾国祥,是曾志伟的儿子。自小就在加拿大的生活,身边的环境几乎就是三姑六婆的女性环境。黄小姐说大概因为这个背景,所以曾国祥对于女性的心思也了解地比一般直男透彻,最后出来的《七月与安生》也是很惊喜。我不能说这种感情就是“Soul mate”,但是这显然是真实的情感映照。
①年幼的时候总觉得你就是全世界
七月和安生十一岁时因为一只松鼠而开始的友情,好到互相窥看对方的身体,穿着同一件睡衣。所有的好心情与坏情绪都一起分享。两个小女孩在树林间嬉闹,互相踩住对方的影子,希望能够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
年幼的时候对于世界认识的也仅仅局限于眼前所看。那时候,接触的人不多,遇见的新奇刚好可以填充内心,手中所得也刚好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性格相反的七月与安生也是彼此生活中刚好的存在。
②长大就是分歧拉大的过程
到青春期时候,二人因为家明而产生了没有明说的矛盾与忍让。也因为有了家明,七月装在心里的东西显然已经溢出了些。而安生选择带着家明给的玉牌,离开了镇江。七月选择继续如若无事的安稳地生活下去。
但是,假装没事不是真的不会有事。心理学书籍《房间里的大象》专门介绍了人与人之间的沉默。有的时候,人们的沉默可能是对于自我利益的保护。七月害怕失去家明,也害怕失去安生,所以她选择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揭穿。但是《The Magi Mountain》中Thomas mann也说过,“话语,哪怕是最对立的话语,也使我们保持联系———是沉默让我们彼此隔离。”
不能不说,安生和七月在这件事情上产生了内心的间隙,丝丝介怀。这种介怀并不致命,却会成为未来误会的导火线。在两人再次相见后,一起出去旅行在餐厅吃饭时,彼此因为赌气和冲动,关于家明,关于隐忍,都用最恶毒的话去叙说进而刺伤对方。
但是,明明两人都不舍得。凌晨才醉醺醺回到酒店的安生把身上所有的钱留给了七月后收拾行李走人。七月听到开门声,连忙追了出去。七月在路的这边,看着安生坐上了空无一人的公交走了。又是离别,只是这次有点猝不及防。
这个心结,一绕又是几年。
③各自安生就是各自七月
时隔两三年后,安生真的在上海安生,有了自己的爱人。七月真的成了躁动的七月,去了安生当年去的很多地方。却因为七月肚子里和家明的一个孩子,从而让两人重新有了羁绊。那些年轻的嫉妒与恨意都软化成了包容和依靠。家明爱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七月和安生在自己26岁之后的人生里找到了自己,遵从内心,活得舒展。
七月和安生躺在安生上海的家里,七月哭着说,“我想自由自在地生活”,安生回答,“等你把孩子生下来,你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过去的二十多年,七月是压抑的,按照父母的想法,按照主流的价值观。直到策划的被逃婚,成了自己人生的宣泄口。也是在这时候,终于能够和过去的冰释前嫌,终于能够和安生说明白自己的内心,七月说,“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许多人说七月是善良的,但是我觉得安生比七月更加善良。从一开始的不抢、到最后的包容。外表叛逆长刺,但是内心温柔无比。安生总和七月说过:来,躺在我厚实的臂弯里。
在自己不长的年轻岁月里,并不是没有经历这种说不清却总是解不开的朋友间的误会。我还记得与冷战许久的她在校门口相遇时,我干笑地问了句:“回家呀。”她面无表情而沉默的点了点头。回到教室后,我可能哭了,我可能又发呆了。虽然有这样子的过去,无法否认这个朋友还是照亮了我平淡的初中与高中生活。令人欣喜的是,后来还是冰释前嫌了。谈起那段往事,我却不太记得哪里开头埋下了让两人心有芥蒂的话语。
许多事情,一旦成了过往,就变的可以好好说了。我时常想,如果那时候,大胆点,真的能够摊开来说,是不是一切间隙就不会那么长那么深。但是也许,能那么理性的想这个问题的我,显然不是事在当下,亲身体验的我。
安生为七月写了本小说,在那里为七月未来的生活做了最完美的延续。安生是懂七月的,安生也爱七月,她希望最亲爱的好朋友一切都好。
预告片中有这么一段用周冬雨和马思纯的声音交换念着:" 我遇见你,所以我喜欢你。我喜欢你,所以我陪伴你。我陪伴你,所以我嫉妒你。我嫉妒你,所以我在乎你。我在乎你,所以我心疼你。我心疼你,所以我离开你。我离开你,所以我想念你。我想念你,所以我恨你。我恨你,所以我爱你。”
【7】后记
终是去看了电影。跟原著比起来改动很大,情节基本全盘更替,是只保留了人物名字和设定的新故事。但我觉得改编不算失败,感情基调和原著是一致的。
《七月与安生》拍得真好,各种人生的细微、琐碎、随机和注定积攒成一种力量。导演没有放肆情绪的浓烈,反而中和出一种很日常的动人感。周冬雨交出了惊艳的一次表演。很多时候艺术源于生活,七月与安生何尝不是映射了现实中芸芸埋于人群中的你我他,年少青春回忆拼凑的被拾起,看到最后,居然偷偷的抹了眼泪。
第一次看安妮宝贝的作品是初中,诚然看不太懂,还觉得安妮宝贝的作品琐碎而矫情。那种矫揉造作的阴郁特别作。印象里安妮宝贝很喜欢用“水”的意向。《七年》里蓝和林吵架,被情绪失控的林锁进卫生间里关了很久,林开门的时候看到蓝躺在浴缸里,放满冷水,和他说“我会变成一条鱼”。而《七月与安生》原著里,安生远行给七月寄过一幅自画像,画里安生是一条鱼,她告诉七月“海水好冷”。如今再看,无论是蓝还是安生,安妮宝贝笔下的女子或多或少都有游鱼一样漂泊的气质,或许“水”是笔者真正向往的生活姿态吧。
故事,是两个女生的故事。一开始就从安生27岁赴死的宣言讲起,直到结局,27岁的七月死了。七月与安生真的活成了彼此的样子。村上春树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无论是安生说的活到27岁,还是七月27岁的死亡,其实都是对自由的一种预期,活着的27年,也都是为了赴这一天。
“或许所有的漂泊者都想过英年早逝,他们不是不想活,只是愿意以青春无畏的姿态过生活。”
女生之间关系的维系向来很微妙。看着电影里反复出现七月和安生在雨里奔跑,球鞋砸进水洼里的场景,我想起初中看过的一本小说《年华是无效信》。也是两个女生,和七月与安生一样,可以是“女孩子们将友情具象为结伴成行、同喜同悲、片刻不离等等亲密的举动,好像生来就是双生花那样地相互依靠。 ”也或许是“像丝线一般纠缠不清而精致的恶毒。”诚如电影里说的,“我恨过你,但我也只有你。”
安生漂泊在外,抖落了一身风尘,归来时想起家,竟还是七月的家;七月为了安生放弃了家明,放弃了或许是安生让给她的人生,到了最后一刻,却还是来找安生。镜头里安生靠着七月的肩膀,在昏黄的灯黄里小心翼翼抚摸着七月的肚子,犹豫地问起家明,七月轻易原谅了安生,“我怀孕了,我第一个想告诉的人是你。”之前的所有隐瞒着又暴露了的怨怼,猜忌都没有了意义。这就是女生之间感情最奇妙之处吧。
落落《年华是无效信》中写道,“我们总是习惯去伤害离自己最近的人,因为我们的能力也仅限于伤害这些人。”
关于家明。电影最打动我的一个镜头是七月拉着火车上安生的手在汽笛声中追赶。七月挽留安生,问安生为什么一定要走。忽然看见了安生脖子上挂着家明送的玉坠。然后安生说“七月,你想让我留下我就留下。”后来安生回来了,无论是七月还是安生,都对家明绝口不提。直到上海之行,所有积攒的情绪都爆发,七月安生第一次道破了关于家明的事,分得清,分得不清,又是谁让给了谁,明信片上永远带着的四个字“问候家明”或许已经说明了一切吧。
影片依然有欠缺之处,情节设计导致安生的性格并不够丰满全面,初看者难免没有头绪。部分情节过于暧昧,混淆性向,出于有心或是无意未可知,导演卖座的小小心思可以被原谅。原著中我很喜欢一个情节,七月,安生,家明去庙里买镯子,安生把自己喜欢的镯子让给了七月,又笑着要把两个镯子套在一起带在手腕上,说是“环佩丁当”,不想两个镯子碰在一起,安生的那个立刻碎了。影片里没能把这个情节编写进去,个人觉得有些遗憾。
总而言之是一部佳作,没有起伏跌宕的剧情,但流畅完整,结局的处理也比较不错。主角人生中每一次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亲情的选择都顺理成章,角色对比之间状态鲜明,“关于一个人灵魂中两个面对抗和解的故事,表达人对生命状态的觉知,挣扎与探寻,而并非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
在最后一切的真实慢慢还原的时候,眼泪决堤。美好的开始也是破碎的边缘。
两个姑娘十三岁相识,单纯美好。把各自的爱毫无保留地给了对方,完整地分享彼此的快乐、悲伤、爱。当友谊与爱情发生了冲突时,一个选择了友谊、一个选择了爱情。可后来结果,并不如人意。
越是逃避的心知肚明的事情,越是得不到解决。当一切看似平和,实则不然。堆积的矛盾终究会爆发,而当初的温柔相待,瞬间化为最锋利的刀,刺向对方。
是的,你是七月。你是安生。最懂你的,最能给你安慰。同样,也能在你最软弱的地方,给你最剧烈的疼痛。
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她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向往的生活也不同。最初的七月后来变成了之前的安生,而安生最终活成了七月最初想要的模样。
你是七月。你是安生。
其实,一直循规蹈矩的七月与一直四处漂泊的安生,就好像镜子里的彼此。
我想,在这悲剧收尾的故事里,我还是看到了希望的光亮。安生带着七月的孩子生活,带着她们的回忆生活,一切,还是有所期盼。
而现实生活里,我想,更努力地过活每一天。和自己在乎的人,去做想做的事,自在如风。岁月安好。
漂泊的安生,渴望安稳。
安稳的七月,藏着自由。
“乖顺的人不一定不亏心,放肆的人不一定不坦荡。”希望我们能活成七月,安稳但勇敢;心里住着一个安生,自由而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