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书馆的间隙之余,写下这段文字。
许久不提拙笔,然前天听说的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让我大感震惊,悲恸之余想为先生作文,却囿于网上铺天盖地的评论文章无法动笔。今日重温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也为阎肃老先生留了个位置。这些逝去的熟悉脸庞,让我不禁潸然泪下。这些年来,时间的推移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美好的生活,可是有那么多的大师,在完成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后,却悄然隐匿于我们身后,目送我们前行了。
2016年度《人物》杂志出了一期特别刊“大师”其中出现了几位媒体能接触到的各领域的功臣伟匠。杨振宁老先生已经鬓发霜白,尽管九十余岁的高龄还能行动灵活,可岁月已经逐渐给他疲态了。陈佩斯先生,这位喜剧界的灵魂人物,只能通过他还算锃亮的光头寻味出他当年眉眼骨碌碌转,一口气吃上一大碗面的欢乐样子。我们坐在这里,仿佛只能从先辈的背影中,从时代的历史书中去寻找大师的味道了。
读杨绛先生的咱们仨特别有感触,大概意思如下,钟书常说自己手拙,我也老觉得自己拙,唯一还称得上有天分的,便是我们都肯看书。我常常因为外界的一些杂务而不能好好看书,钟书在这方面比我好,什么都不影响他。我觉得最大的好便是我们一起窝在书房里,什么都不做,光只看书了。如今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的人,怕是很少了,时代的发展,高速的生活推我们向前,大量信息泛滥成灾,还有多少人保持着当年那样一颗匠心热爱着自己所做的一切并坚持终身?
《山月记》中有一段话,我一直铭记在心并以之激励前行,“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逐渐远离世间,逃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用愤懑和羞怒饲育着自己懦弱的自尊心。世上人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如今想起来,我真是空废了自己那一点仅有的才能,徒然在口头上卖弄什么人生一事不为则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的畏惧和厌恶钻研刻苦的倦怠,就是我的全部了。但远比我缺乏才华,可由于专念磨砺而成就堂堂诗家的,也颇不乏其人。”
所以,如果身上些许存在一丝灵气与匠心,请用心打磨,别浪费上天的赠予。
一介书生,一家之言,聊以自省,与君共寄。
201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