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杰:中医日诊1000号?是对中医的低级红还是高级黑?0-29

我先声明:这篇文章不针对任何人,你硬是要“对号入座”,我也没有办法。我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提醒中医界的同仁,别人黑中医咱还气不打一处来,何必要自己去黑自己?表面来看这是“红中医”,实际上是眼下最流行的一句话“低级红,高级黑”。

原因出在一个以中医为主的微信群,聊起坐诊量,有人说:我师父一天280多人的门诊量,3分钟开一人一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倒背如流。

又有人说:山东有个中医,每天看300多人,给病人排一次号100元,每次开中药都要20多天一个疗程,怎么着都得四五个疗程。

有人质疑:一天按300个病号,每个按3分钟,不吃不喝不拉要连续工作15个小时,铁人也扛不住啊!

有人立马接茬:“还有人一天看1000多个病号。所以不在于病号多少,而在于方式方法”。

看到这些神神聊,我手禁不住一抖,刚泡好的陈皮水洒了大半,倒不是心疼茶,是这话听得骨头缝里发寒。回想当年自己在某医科大附属医院中医科当主任,四十岁年纪,应该算得上年富力强,但一天最多只看30个号,上午18个,下午12个,中间留1小时喝茶、整理病例。即便这样,看完最后一个病人,往往也要超过下班时间,回家连抬手翻书的力气都没有。偶尔遇上流感季,急诊那边调不过来,硬把号加到50个,天天就得“连轴转”:早上八点到诊室,中午啃面包配火腿肠,连嚼的劲儿都得省着用,待下班脱下白大褂,连说话都带着“脉诊后遗症”——总觉得指尖还顶着病人的寸关尺。就这么连熬一周,我直接把面包火腿肠列入了“终身黑名单”,直到现在,超市里看见那红白包装,胃里还能翻起当年的反酸。不是我“矫情”,是中医看病从来不是“流水线上拧螺丝”,它是门“慢功出细活儿”,每一步都省不得:望舌得凑到自然光下,看苔是白是黄、苔质是厚是薄,舌形是胖是瘦,舌边有没有齿痕——单说“苔白腻”和“苔黄腻”,差的那点颜色,藏的就是“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胃”的天壤之别,方子得从理中丸换成连朴饮;切脉更得沉下心,手指轻按、中按、重按,辨脉的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浮紧是风寒束表,浮数是风热犯肺,差半分力道,用药就得从麻黄汤换成银翘散;问诊更是“扒细节大赛”,按“十问歌”从头问到尾,寒热、汗出、头身、两便、饮食、胸腹、耳目、睡眠、经带,哪一样漏了都可能把“肝郁脾虚”辨成“脾胃虚寒”,把“肾阴虚”误判成“肾阳虚”。

我承认自己太笨,但也实在是算不过来:短短3分钟就能把“四诊合参”走完?既要听病人说症状,又要看舌摸脉,还要组方配伍,这速度难道比“外卖小哥抢单”还要快?不要说能“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恐怕连“十人一方”都难。如此“概率游戏”,治好了是“神医”,治坏了是“你体质特殊,又拐症了”。

更离谱的是“日诊千号”的纪录,我拿着计算器连摁三遍,越算越觉得荒唐:很多医院规定,中医门诊单次诊疗时长不得少于12分钟,有的甚至规定“不得少于20分钟”,就算你把“效率拉满”,把时间压缩到极限的3分钟一个,1000个号也得50小时——一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也得连轴转两天多,这哪是“诊病”,分明是“永动机成精”,这合着“辨证施治”的“证”,硬生生改成了“按号数证”?《黄帝内经》里说“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这“病机”怕不是被改成了“号机”,看号数下诊断,管你是寒是热、是虚是实,先按号排好队,轮到你就塞张方子:方1、方2、方3、方4等等(这也是某些“大师”惯用的绝活)。

历代名医从来不拿“看诊量”自夸。张仲景坐堂行医,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一个病人能琢磨半天,直到辨准病机才开方;叶天士辨温病,是“卫气营血层层剥”,从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到后期的“热入营血”,每一步都辨证得明明白白;蒲辅周治流感,要分“风寒、风热、暑湿”三型,连患者的年龄、地域、季节都得考虑进去,哪有“按号抓药”的道理?现在倒好,这些“日诊千号”的“大师”,把中医的“精”做成了“糙”,把“辨证”的“魂”换成了“流量的壳”,把“治病救人”的初心改成了“多快好省”的生意经。

我相信:这些同行的动念是好的,无非是以此证明自己的师父追随者众。可自己未必想到,还是“旁听者清”,表面看上去“师父有多么厉害”,“大师有多么高效”,实则把师父贬成了“开方的工具”,把“四诊合参”矮化成了“扫码打卡机”——真要是3分钟就能辨证,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岂不成了“笑话”?连“舌脉症不符”都顾不上,这哪是“看病”,分明是“盲盒开方”,患者的的疗效如何,凭的全是运气。

有人也许会骂我“太死板”“跟不上时代”,可我总觉得,中医的“时代感”,从来不是“看多少号”,而是“治好多少病人”;不是“开方有多快”,而是“辨证有多准”。

不知网友诸君意为如何? 

稿子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民国四大名医之首施今墨的再传弟子张大宁,如今77岁的人了,每周还坚持坐两天门诊,每次带4个弟子,也仅仅只接20来个号,她对每个患者都象朋友一样问长问短,直到问清病因,真正“四诊合参”这才开方。她总是对弟子说:“咱们当中医的,手里的笔不比手术刀轻,方子开错了,对不起患者,也有违怀仁心、行仁医,以医术济世,救助百姓、造福社会的张仁济精神。”想想,这话真是戳中了要害——那些把“日诊三百”“日诊一千”当荣耀的,怕是早把“祖宗的仁心仁医仁德”抛到了九霄云外。

末了我要问的是:这“日诊一千”的“神话”,到底是捧中医,还是毁中医?那些跟着起哄,如此这般的“低级红”,难道真的不知道最终会唱成“高级黑”?倘若真的按这般“流水”看病,用不了几年,中医的“辨证施治”就得进博物馆,到时候想找个能摸准脉、会辨准证的中医,怕是比找野生“东北虎”还难。真要到了那一天,中医就真的成了“江湖骗术”的代名词。

不是别人要毁中医,是中医自己要毁中医!呜呼哀哉!

作者简介:

苏清杰,鲵龄源系列发明人。军旅16年,两次荣立二等功,八次三等功。离开部队后先是在两家知名医学院校任中医疑难病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后在中国老子文化公益基金管委会任常务副主任,并两次列入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现柏年中科首席科学家,国际旅居康养协会名誉会长、专家团首席专家。并有《国医大解读》等9部书稿出版,其中《临床血流变学》(合著)列为全国医学高等院校本科教材,《汉语编程基础》(合著)列入全国280多家大中院校计算机专业必修或选修教材。正在撰写近30万言的科普新作《新医林改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