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诗人,往往都是大骗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备课,恰至一首小诗: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教参上说,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喧嚣、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芳草碧连天,笛声自悠扬,真真的美景如画。可是后两句,怎么看都觉得是诗人一厢情愿的想象。那牧童果真是山珍海味酒足饭饱?而“不脱蓑衣卧月明”读之让人更觉辛酸——因为是牧童,不是地主的儿子,没有奢华的卧室,没有柔软的暖床,没有漂亮的纱帐,他只能穿着一身蓑衣防寒,蜷缩在草地上休息,皎皎月明夜,凄凄薄凉风,他真的睡得怡然自得逍遥自在吗?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理,洞宾非牧童,焉知牧童之苦?当然,如果这么理论,我也可能成为被追问者:你不是牧童,又岂知牧童不乐?

中国的古诗词中,有很多类似的篇章,文人墨客士大夫之流艳羡农人樵夫渔翁的生活,觉得人家处江湖之远,悠游得很,殊不知,他们看到的只是他们自以为的悠闲,也许对于那些人来说,春种秋收是为了生计,砍柴钓鱼是为了生计,放牛牧马也是为了生计,对于温饱问题都不好解决的人而言,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吟风弄月附庸风雅?

更何况,封建社会里,冗繁的苛捐杂税,沉重的生存压力是很多平民百姓需要应对的生存问题,这又岂是锦衣玉食的骚人墨客体会得到的?

事实上,很多文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都有叶公好龙之嫌,嘴上说着渴望归隐,却不敢付诸于行动——他们清楚得很,真正成为农人渔翁,日子会更艰辛。真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只有一个陶渊明。

但我们还是喜欢文人们的这类小腔调——至少,他们为我们臆造了太多只有欢乐没有苦恼的明月夜、寒江雪,抑或是桃花源……


那个骑牛唱歌、和衣卧月的牧童,果真很快乐吗?

大诗人,往往都是大骗子。

但我们乐于听他们的谎言。

因为他们为我们臆造了唯美(伪美)的意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晚上画的一幅牧童骑牛图。我唯一的一次骑在牛背上的经历,应该是六七岁的时候在外婆家,有一天小舅舅去放牛,我也跟了去,...
    妖妖z阅读 2,540评论 19 23
  • 我之前在碎碎念说过,谁还记得五天前的晨读? 或者说在过去一周的晨读里,你还记得多少内容?多少观点? 再拉长时间距离...
    自律的黄老爷阅读 2,678评论 -1 5
  • case 1 : 使用CIContext作为全局对象。渲染时一直报错。错误代码如下: 原因:项目使用MRC,需要手...
    小东邪啊阅读 1,083评论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