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2-05 —————
妈咪 06:57
当孩子有情绪时,陪伴孩子的步骤
用眼神而不是用语言来接纳孩子。将自己的呼吸频率调整得和孩子的一样,调整自己的心态。
如有必要把孩子抱在怀里。
把孩子的感受描述出来。
‘我看你很生气’ ‘哦,你很伤心’ ‘你被吓倒了’。
让孩子把情绪完全释放出来。
等孩子的呼吸重新恢复正常时,开始和她对话。
眼神 怀里 描述 释放 对话
————— 2016-12-06 —————
爸比 03:20
看了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愿与分享。人的一生有很多欲望,也可以说“欲无止境”。但很多欲望都是生活的点缀。真正把欲望变成生活的必需品,达到“必须的”地步,需要一个毅力加付出的过程,只有真心的付出到一定结果,才能达到李老师所说的“钢需”。但我认为要达到钢需,不仅仅是有的人无端的“找借口”,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时间,以及把欲望与个人的喜好统一起来不无关系,只有“有吸引力”的欲望才容易达到“钢需”。对我而言,要实现人生的每一个欲望,最大的障碍是毅力,我不爱找借口,只是把“欲望”变成“钢需”的过程中缺乏坚持。这些是感悟也是汇报,请指正。
妈咪 05:35
要让孩子有安全感,并不是要求她周围的人都不害怕,恰恰相反,无论什么人,即使是成年人甚至父母,有时也会恐惧。
一个孩子如果觉得自己是唯一一个会害怕的人,而自己的爸爸妈妈都没有这种感觉,她就很容易认为自己‘不正常’,这会更增加她的不安全感。
知道 成年人 害怕 认为 增加
爸比 07:20
孩子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他们持续发展而取得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例如,对孩子的破坏行为,父母不予制止,孩子就不会放弃这种快乐,道德感的形成就会受阻。如果父母的阻止让孩子感觉到不这样做可以得到父母的爱和赞同,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快乐。他就会内化父母的标准,变得更像父母,并形成对父母的认同。总之,孩子的“教化”是一个双向认同的过程。
————— 2016-12-07 —————
妈咪 06:28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胆小懦弱或者鲁莽冒失。太多的限制禁令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挑战极限的欲望。一旦孩子被赋予自由或者自己争取到了自由,相比其他循序渐进地了解自己的极限并因此建立起责任感的孩子,她的表现可能更让人头痛。
过度 懦弱 冒失 禁令 欲望
赋予 自由 极限 表现 头痛
爸比 08:20
当孩子到三四岁的时候,对简单的问题和自我就有了一些认识,就开始明白事物的因果关系。
儿童所建立的一些品质,比如同情心,认同感,超越自我的爱,对生命的珍惜,对不良行为的批判,都是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结果。
————— 2016-12-08 —————
妈咪 05:49
别用‘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这句话太模糊。具体而艰难的目标比‘做到最好’更给人动力。‘具体’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让人知道你具体的期望值或者为自己定下具体的目标,排除了在这个标准以下的表现,避免人们告诉自己‘我已经够好了’。如果奋斗的目标不明确,人就容易向疲惫、灰心、乏味妥协,但若有了明确的目标,你便无法欺骗自己了。
乔乔和彭彭共勉!譬如学拉二胡和弹吉他,赶年终每人学会一曲[Smile]
爸比 06:45
元认知能力就是人类能将自己的思考作为思考对象的能力。作为一个人,我们竟然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甚至可以思考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我们能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实质上这就是人类与猩猩的区别。
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心智与智商不同,“聪明人办傻事”其原因就是他们的心智尚未开启。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式和思考模式。所以说,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学习能力就会增长,心智可以发展,可以培养,可以重建。维克多.弗兰克说过: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努力。
————— 2016-12-09 —————
妈咪 06:50
别用‘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这句话太模糊。具体而艰难的目标比‘做到最好’更给人动力。‘具体’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让人知道你具体的期望值或者为自己定下具体的目标。那么‘艰难’呢?树立艰巨的目标是不是很危险?是不是会失望或失败?绝对不是。因为艰巨而艰难的目标会促使你下更大的功夫,会更加聚精会神,会更加一心一意没有二心。你会坚持的更长久,也能更好地运用最有效最得力的策略。
妈咪 06:54
你在生活中可以开始这样的循环——第一步便是制定一些非常具体且困难得合理的目标。然后你要用最能给自己动力的方式来看待这些目标,才能进一步提高成功机会。
爸比 09:40
孩子通过做错事感到内疚可以学会自我控制,以后,内疚感就会成为一种信号,当孩子再次做错事的时候,他自己就能发出这种信号。如果父母发现自己在管教孩子时束手无策,那么就要静下心来好好想想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是什么影响亲子。关系。有的孩子做了错事,想用挨打减少内疚感,以后继续做错事,这种孩子不能打。
————— 2016-12-10 —————
妈咪 06:07
你做的每个行动或目标都能用多种方式被归纳和理解。
如果你更注重于为什么要行动,那么在家里推着吸尘器一圈圈在转是在保持清洁,希望家里clean and tidy是你吸尘的原因。但如果你更注重实际,你用‘是什么’理解理解,那么推吸尘器就是在‘吸尘’。
两种理解都是对的,并不是说那种思维方式优于那种。关键是两种理解方式在立志效果上各有利弊。比如学弹吉他这个行动,一种理解就是‘弹’,一种理解就是‘找乐’。如果按第二种理解,我想我会信心百倍,精神抖擞,特别有动力。所以我们做一件事,用为什么来看待问题,就把重点放在意义和目的上了。
爸比 06:36
孩子童年的经历为人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从孩子早期的言行中并不能预测孩子以后人格的发展。一般来说,孩子要到两岁半大才能学会使用“我”这个词并理解它的意思。“我”这个词的出现会极大地提升孩子的现实感。
————— 2016-12-11 —————
妈咪 05:13
Believe in yourself.Believe that you can achieve your goal and you will be successful.The world loves an optimist(乐天派).大多数人都属于乐天派,她们相信自己比peers更有可能遇到好事: a succesful career,a happy family,making a lot of money and living to be ninety and so on.这样想是好事,但你乐观的同时要小心,要确定乐观的方向是对的。
妈咪 05:22
【帮助胆小的孩子】
不要直接说他胆小!他只是个孩子。不要直接强迫他面对内心的恐惧,为他提供一些练习方式和方法,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面对恐惧。孩子只有自己作出了选择,才能自己战胜恐惧。1
爸比 08:47
速成心理。人们都有速成的期望,微观原因有:第一个原因是马上满足欲望的天性。第二个原因不明白“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的道理。宏观原因就是“现状使然”。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足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但解决的办法就是--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