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高铁上看完了《回答不了》,一本故事漫画集,里面的故事切入点细小琐碎,对话真实。理发店的退休老关,在姑姑家借宿的栗欣磐,用算法理论平衡生活的工程师,在北京租房的女孩,还有一个思考社会层次的定州小伙儿。这些坚若磐石的普通人日常真真触动我了(谁还不是个普通人了)。
我一直羡慕那些能看着人在固定的空间里进进出出的机会。就像理发店,时间久了总能有些人变成熟人,店主就能从中窥探别人的真实生活,老关在理发店里接待过很多老熟人。李禹希留的长头发被班主任当众绞的七零八乱,老关祭出三把剪刀,给他剪了个头。剪完嘱咐着,虽然现在看着不满意,晚上仰面睡一觉,早上蓬蓬松,保准能时尚。
后来老关把店关了,抑郁了,差点自杀,被送到养老院了。和七八十岁的人比,他年龄小多了,他变乐呵了。人活着嘛,总要奔着美好的地方努力。
算法工程师为他女朋友写了“心想事成”版的俄罗斯方块程序,需要什么就能掉什么,像是加上了读心术,他女朋友喜欢极了,生活挺美好。当然这里面肯定离不开算法工程师的爱情理论。
他说两个人相处,其实是有一个喜怒哀乐象限的。如果两个人总不在同一个区域,就会很麻烦。一个人开心,一个人不开心;或者一个人开心,另一个人很忙碌。那么幸福感就没法同步,容易伤害感情,要努力同步才行。
我认为这里面也贵在“理性”,说话者讲道理,听话者耳朵里能进道理,这样才容易同步。
影视剧和小说看多了会感觉不真实。怎么有人长这么好看,真的有人这么幸运?编剧总会按照更好卖的情节写剧本啊,编的故事总是有据可循的。真人传记、真实故事,最吸引我了。
读了一些书,看了一些真实的东西,再翻过来看看我自己的生活,好多问题,我都回答不了。
如果我在一家快餐店,我会去发现可乐与其他商品的搭配;如果我在一家超市,我会去注意货架物品的摆放位置;我能去观察细节,想办法与书中看到的听到的结合在一起。对新奇的东西充满兴趣,对日常生活多一些观察。这是优点嘛?这对我自身、对工作能有什么好处呢?我回答不了。
从去年十月份开始,我越发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与理想工作岗位的差距。理念上在拼命的弥补,实际却用力不均。现阶段,工作对我的意义明显大于生活。我去参加拆书帮的活动,不仅仅为了拓宽我的视野,更为了有机会锻炼对事物的分析能力、讲述能力(产品经理需要经常沟通、宣讲);参加周更的活动,是为了逼自己输出(产品经理的利器是写文档)。我想找一个标杆,双向衡量我的能力。这些努力是不是真的有用,我回答不了。
前端时间看到的调研报告,里面一个问题让我瞬间不知如何回答,他问“你有没有用学过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过什么问题”。我好像并没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我回答不了。
前几天参加了公司的骨干培训,老板对公司的组织架构、未来方向和发展做了介绍。当牵扯到具体的问题时,岩哥和江哥、苏展他们讨论的状态,我明显不是一个层级的,参与不到讨论中,或者好不容易想到的点,已经被讨论上了,有种被降维攻击的感觉。组内组织架构也做调整了,我在工作上的优势/稀缺度到底是什么?我回答不了,继续低头走路吧,时不时抬抬头,多看、多学、多思考、多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