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姆,本计划多写些文字,在内心拟好了提纲:我的童年,她的记忆,生的思念。但守灵之夜,在身体极度疲惫而精神极度亢奋下写完文字,我突然陷入巨大的空虚,仿佛透支了预期,再无字可写。
写字,一种是快意流淌,一种是痛苦挤压。既然已经快意地流淌过了,就不再狗尾续貂地挤压,最好的缅怀,就是心底里默默地思念。
距离约定的晚饭还有些时候,重读一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一生,除了在鲁国有过短暂为官经历,大部分时间周游列国,收徒授课。孔子有无朋友,因何而乐?有人说,孔子求官而未遂,著书中无录,由此断定孔子没有知音,这个论点未免有失偏狭,看看《论语》中的记载。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语出《论语.公冶长》)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语出《论语•季氏篇》)
早期解读《论语》,我曾经与威海市委党校王肖杰教授交流孔子之友。是不是能做一种假设?求问一下“有朋自远方来”到底是谁来了?
第一当属上文提及的左丘明,这是与孔子三观一致的知己,也是《论语》中唯一记载的孔子朋友。他与孔子的友谊可以找到诸多例证,首先,孔子著《春秋》,而后左丘明在孔子所著《春秋》基础上加以完善,著了《左氏春秋》,就是注明的《左传》,在没有接触《论语》之前,《左传》是我学生时代的最爱。其次,孔子在《论语》中公开自己与左丘明的私人感情和政治默契,这是唯一一个。再次,孔子曾言“三十而立”,被前人无数种解读,我在《左传》中读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行,再次有立言”,这是左丘明对于人生三种境界的描述,人生最高境界是建立完美道德,其次是建立丰功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那么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符合哪一项?答案应该是建立了自己的世界观,建立了新儒家的思想体系,从此开始设私学收徒授课,那么孔子的“三十而立”应该明确是“立言”。
第二个朋友,当属卫国大夫蘧伯玉,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蘧伯玉生于前585年,两人相差34岁,是典型的忘年交。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孔子在鲁国做官时,就曾互相派使者致问。孔子周游列国14年,10年在卫国,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长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在他家授徒,二人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言行合乎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为以后儒家学派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蘧伯玉与孔子可以说“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两个男人之间的政见、学术、精神层面的朋友,古往今来也没有多少。
第三,这个人有点尴尬。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语出《论语.公冶长》)。晏平仲是谁,我为什么用尴尬这个词?晏平仲就是齐国著名的大夫晏婴,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孔子说,晏婴这个人善于与人交往,而且即使相处很久,人家依然很敬重他,没有“近之则不逊”,没有因为私人感情很好,关系很近而马虎礼节。说明孔子是很敬佩晏婴的,但是孔子与晏婴之间还有一段历史公案,就是孔子在投奔齐景公后,本来齐景公非常赏识孔子,准备将尼溪这块土地赏赐给孔子,并在齐国推行孔子的政见,没想到晏婴第一个站出来,斩钉截铁地反对孔子主张,那真是把儒家批得狗血淋头,体无完肤,至今读起来都让我感到既荡气回肠,又羞愧难当。除了弟子,孔子在《论语》中极少公开赞美人,晏婴是孔子精神上的知己,却又是一生的政敌,这种男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最是妙不可言。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晏婴对孔子的评价,孔子对晏婴的赞美,看出孔子做人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