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于谦火了。这次不是因为他和郭德纲的相声,而是一部口碑很好的电影。
没错,就是这部:
老师·好
Song of Youth
或许你会根据过往经验,武断地认为这是一个相声演员拍出的一部嬉皮笑脸、没什么内涵的相声喜剧片。
那么,你错了。
这是一部正正经经讲述80年代校园生活的情怀电影。
于谦在电影里一点也没搞笑,反倒是结结实实地把观众感动出了一把鼻涕眼泪。
一出场,苗宛秋老师手推一辆崭新锃亮的自行车,那是区里的给先进工作者的奖励。
然而,他却没有急于向同事们炫耀,只微笑不说话,等着同事们来问。
走了一路,同事终于问了:“这是县里给先进工作者的奖励吧?”
到这儿苗老师终于才破了功,赶紧加了三个字儿:“地区的。”
一边说着话,一边眉眼都笑开了。
接着,一进教室,便开始立威。
要知道,这可是八十年代中叶,改革开放6年了,新旧思潮剧烈碰撞的年代。
那时的校园中,学生最爱吟诵诗歌、最流行看武侠小说,最喜欢跳霹雳舞。
“食古不化”的苗宛秋,成了学生心目中封建统治阶级的化身。
于是学生们人送外号,“苗霸天”。
用他们的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而反抗的方法,是拆老师的自行车后盖……
让他的衬衫上溅一身泥。
有意思的是,于谦自己出生在1969年。
按照年龄来判断,1985年,他正好16岁,恰好应该是班级中的一员。
那时候的学生和老师,除了尊敬和爱护之外,还可能会像是猫捉老鼠、阎王斗小鬼。
但在这个亲切、熟悉的老师身上,唯一的不平凡,可能是他的那张北大录取通知书……
苗宛秋,1965年的省状元,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
但由于家庭成分问题,他被取消录取资格。
后来,他从省城到了县里,当起一个教书匠。
他把自己所有的理想和不甘,寄托到了学生身上……
老师不一定是完美,但他对你的心一定最真诚。
电影中的苗宛秋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最讨厌”的那一类老师。
他禁止女生烫发,当场抹去女同学嘴上的口红;
两个抽烟的男同学被他抓个现行,罚站了一整天;
一个“武侠迷”被他没收了所有小说;
一个别着斧头的“小混混”,被他赶出了教室;
苗宛秋对学生的严厉,近乎苛刻。
可就是这样一位不近人情、严肃古板、“多管闲事”的老师,却惹红了很多人的眼眶。
他把家庭困难倒卖商品的学生从派出所捞出来,最后还逼着当警察的小舅子违反规定,把没收的商品还给学生。
学生家庭条件困难却不幸得了脑瘤,需要住院做手术,苗宛秋虽不曾有任何煽情的言论,但他内心的柔软都藏在了行动中。
集资募捐、默默远寄自己的工资和复习资料,给予学生最大的帮助。
学生家里出事了,他看在眼里,骑着自行车载学生回家。
直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原来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爱你最深。
直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就算所有人都放弃了你,那个愿意批评你的老师,是在你跌落进悬崖时,依然拼了命抓住你双手的人。
直到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老师口中说的“这都是为你好”,真的都是为了你好。
此片之所以能在票房上远超业界预期,最重要的品质就和于谦本人的气质一样:真诚。
尽管苗老师,有种种“食古不化”的教育方式,但最终的目的就是两个字:分数。
班长的选择标准就是:成绩最好的那个。
成绩好,意味着一切。
在电影中,但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苗宛秋老师都会对他所言深信不疑。
当面对品学兼优的安静同学时,他永远都是和颜悦色相待之。
但面对小小年纪就威震四海的“小混混”洛小乙,有学生惹了祸事时,他总会第一个想到洛小乙。
在第一次自行车风波后,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洛小乙,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成绩差的“坏学生”……
苗宛秋直言,他只相信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之后的选班长,他也丝毫不理会之前关婷婷想当班长的决心,不理会全班同学选择洛小乙的呼声,执意让学习成绩最好的安静当班长。
但是,当你内心不悦,认为苗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的时候,他在别的方面的做法不由得让你泪目。
看到学生不好好学习、自暴自弃,他即使胆小如鼠也要和社会混混硬碰硬,直面砸向脑袋的玻璃瓶。
学生们没钱,他也就干脆不要了,免费公开,谁不会都可以来听。
即使被别有用心的老师举报到教育局去了,还差点丢了工作。
但他就是不还嘴。
他有着一个知识分子特有的清高和骄傲。
这时,你会原谅他在一些小事情上让你觉得不公正的地方,你会理解他想让每一个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那颗真心。
一言以蔽之:
在中国式的教育环境中,分数,的确是老师能够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导演张栾说:“拍摄《老师·好》的初衷,就是见到了如今很多失败的师生关系情景,所以想谈谈记忆中的老师形象。”
于谦也坦言,电影中的师生故事,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历。
但愿《老师·好》这部电影
能让“尊师重道”这个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重新回到某些人的潜意识当中!
这,便是《老师好》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东西:
没有那么多悲悲戚戚的青春期伤痛,只是简单、纯粹、甚至有些“老套”地描写一位普通,默默无闻的老师。
上世纪80年代的高中校园,正处计划经济时代,普通中国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大,家长的文化水平也有限。
因此,当时很多家长见到老师,最常说的话就是:
“我家孩子要是不听话,您就使劲儿打!不用替我客气”
而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别说打学生了,就算真心去管学生的也是少之又少,一封投诉微博很有可能就砸了老师的饭碗。
因此,很多老师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补课赚钱和收家长礼物和红包上。
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