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偏心弟弟女儿报警,是“伴”还是“绊”?全看父母怎么办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2月7日,浙江金华一个小女孩报警,因为觉得父母偏心弟弟,在被爸爸打了5巴掌之后,日积月累的委屈爆发了。

可在民警询问下,妈妈也很激动,因为生活中,父母买名牌都先考虑姐姐。

但即使这样,女儿只要不顺心,就会用:“你有儿子就好了”这样的话来扎妈妈的心。

其实比起物质,小女孩更想要父母的公平对待,而不是每次只要和弟弟争吵,爸爸就都认为是姐姐的错,觉得要弟弟是为了让她有个伴。

孩子对父母是没有选择的,所以究竟是“伴”还是“绊”,真的要看父母怎么处理多子女之间的关系。

在三胎放开的当下,多孩之间的矛盾只会越来越普遍。

而且,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是我们父母这一辈的样子了,因为网络的便利,他们的思想其实远比我们小时候更复杂,同时也更敏感脆弱。

作为父母,如果你总觉得,“弟弟/妹妹还小,你要让着一点”,或者“没关系,等姐姐长大一点就好了”的观点,那可能会错过更多。

01 多孩家庭中的嫉妒

多孩家庭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嫉妒。

因为嫉妒是来自于一个人生存危机的原始情绪,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孩子有很多影响。

对于小孩子,很多时候他其实无法理解自己的情绪。

达达老师在分享《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一书中,提到过一个案例:

一个5岁的小男孩,在妹妹出生后不久就不停的哮喘。而医生却找不到具体原因。

在进行心理咨询时才知道,正因为父母太过在意妹妹,这种嫉妒和愤怒小男孩又表达不出来,就只能通过哮喘来表达了。

所以当一个大一点的孩子,他厌恶弟弟妹妹的时候,他可能会做噩梦,梦到自己伤害弟弟妹妹。做梦之后因为内疚自责又会频频去看弟弟妹妹。

这种时候,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反而夸奖他爱护弟弟妹妹。

而这种不恰当的夸奖,就更会让孩子隐藏自己真实的感觉,同时也会更加的内疚嫉妒,孩子反而会疏远和父母的感情,也会变得更加的叛逆。

除了这种不恰当的夸奖,讲书人唐歌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这可能也是生活中更常见的一种。

有一对兄弟俩总来他们家玩,有一次,孩子的姥姥把两个孩子送来后,临走前,多和哥哥说了一句:你要让着弟弟哦,不要欺负弟弟。

对大人来说,因为担心而这样交代,本是很平常的一句话。

可这句话一出,原本还玩的好好的,哥哥立马就推了弟弟一下,成功把弟弟弄哭了。

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也很多,这其实就是孩子的一种“叛逆”。

而这样的孩子成人后也会遭遇更多人际关系的挫折。

因为从小父母没有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也更可能形成攀比,竞争的意识,无法和他人合作。

就像视频中的小女孩哭诉的,每次只要姐弟有争执,妈妈总会把责任往姐姐身上推,而爸爸更会打她。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做法,对小女孩来说是很大的情感伤害,所以即使用再多名牌都补不回来。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面临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处理呢?

02 怎样处理多孩家庭的嫉妒

达达老师在《家庭教育共读会》中提到了如何处理多孩家庭孩子之间的嫉妒的几个方法:

一、爱要唯一而不是均一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父母要始终记得“爱要唯一而不是均一”。

这是什么意思呢?

有时候父母总会觉得,我对所有的孩子都是平等的啊,给孩子们的东西、衣服、吃喝拉撒全是统一标准,这种做法可能会造成情感忽视。

因为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为了表面形式上的平等而去忽视孩子不一样的人格。

所以与其给予一样的物质,不如给予唯一的爱。

比如对于大点的孩子,也要安排固定的时间去全情投入的陪伴他;给予他的礼物一定是为了他特意挑选的,而不是在给弟弟妹妹买的时候顺带给他的。

二、和孩子沟通的4步骤

首先父母要去营造一个可信赖的家庭氛围,其实就是民主的、开放的、可以沟通的家庭环境。

再然后,我们需要通过沟通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里也提供达达老师在《家庭教育共读会》中提到的和孩子沟通的4个步骤:

1、看到并识别孩子的情绪

简单说,就是要及时察觉到孩子的变化。

一位5岁的小女孩,在妈妈怀孕之后很开心,整体围着妈妈转。

可不想,一次聚会的时候,一位奶奶却对她说:你要乖一点哦,小心爸爸妈妈有弟弟之后就不喜欢你了。

虽然别人只是无心的调侃,可孩子还是听进去了。这天回家后,也不围着妈妈转了。

一开始妈妈也没在意,还是下班回来的爸爸看到了,笑着问了句女儿,怎么今天不围着弟弟转了。没想到小女孩一下子就哭了。

如果没有爸爸的觉察,小女孩的这种情绪虽然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但她一定会越来越担心,如果后面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可能就像前面提到的做噩梦的孩子一样,造成更大的影响。

其实对于孩子反常的行为和语言,作为最亲密的人,父母一定会有所觉察,而觉察到就可以帮助孩子改变。

2、说出并确认感受 。

这一步,就是要具体分析孩子究竟为什么有“哭”这样的情绪,只有知道了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当爸爸看到孩子哭了之后,并没有盲目的安慰,而是抱着女儿让她慢慢平静下来。

后来妈妈也耐心的询问孩子今天发生了什么。在一点点的猜测和询问中,孩子才慢慢说出自己的担心。

当然很多时候,因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可能孩子并不能够完全的表达出来,这就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了。

3、共情和换位思考 。

在这一步,父母已经知道了原因,那么共情和换位思考是很好的方式。这也能让孩子在接下来更能接受你的建议。

在知道了原因之后,妈妈说,你是因为担心爸爸妈妈因为有了弟弟或者妹妹,不爱你了么?

再之后,妈妈说道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小时候因为舅舅的出生,外公外婆有段时间还把她送到了乡下奶奶家。过了2、3年之后,即使被接回来了,可她还是感到无法融入。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在和孩子共情,有什么比和孩子有同样的经历更能打动人呢?所以妈妈说,她当时也很难受。

这种时候,孩子就能感受到,原来我们是一样的,难受是很正常的,才能更接受我们的建议。

4、启发并改变“冰山”(信念)

这是最后一步,就是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意识,这种时候不要盲目乐观的鼓励。

小女孩的妈妈没有一味的安慰孩子,保证自己一定会爱她,也没有特别鼓励认可她以前认为的,有了弟弟或妹妹后会特别美好的想法。

这其实就是小女孩内心中存在的“冰山”,这样的许诺或认可,会让小女孩认为:我只有表现出积极的,很喜欢弟弟或妹妹的态度,才能获得父母的爱。

这可能导致,小女孩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去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绪,或者只有当着父母的面才对弟弟妹妹很好的冲突行为。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好,她对孩子说,有了弟弟或妹妹之后,有时候可能他们会很可爱,但是有时候也会很麻烦,他也会哭会闹,可能你还会讨厌他。

妈妈把各种各样麻烦的事情全方位展示给她。

这其实就是一个提前的演练,帮助孩子全方位的做一个心理建设。

同时妈妈还跟他说,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己被遗忘了,可能还会感到嫉妒,觉得好像所有的大人都在围着弟弟转,然后就不爱你了。

这个时候,你就要过来告诉妈妈你的感受,然后妈妈就会跟你特别的沟通,你会知道我会一直爱你。

到这里,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重建“冰山”,告诉小女孩,无论如何,父母都是无条件的爱你的。

所以当有了这样一个提前演练,孩子在面对具体的事情时,就会知道如何去处理,不至于在负面的情绪里困太久,而父母也有了改变她想法的机会。

其实有时候,孩子要的真不多,但这需要我们父母学会观察,同时掌握好的沟通方法。而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父母是我们需要终身学习的课题。

这就像视频中的小女孩,虽然对爸爸说出了“你打我的5巴掌,我会记一辈子”的狠话,但最终也不过是要了一句爸爸的“对不起”。

这句“对不起”不过是姐姐要的“公平”而已,她声嘶力竭向父母申诉的,不过是一份“唯一”的爱。

当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庭教育任重道远。

可我们自己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学习当然是必须的,但成长的路上,如果你想获得更多和孩子相处的技巧,了解孩子的内心,那么期待你的加入。

点亮自己、照亮世界,爱的教育就是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