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旺要与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不仅是工作重点,而且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役中,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迸发乡村经济的发展活力,让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建好基础设施,确保长久管用。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较低,没有合理设计和规划基础设施的布局,存在重复规划、建设面积反复利用的问题,拖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一是要用长远的眼光分析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建设标准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建设标准既符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又能满足未来的社会需求。二是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缩小城乡地区居民社保体系和养老体系的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建立适用于城乡且长期有效的体制机制,彻底解决农村年迈人群的后顾之忧。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干部的学历水平,提拔高素质的青年精英干部,建立特岗定向的人才选拔培育机制,为解决“三农”问题输送大量的专业人才,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组织乡村人才定期参加培训。四是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为农村地区输送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如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等,改善生存环境和基础设施,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才能降低农村地区的人才流动性,弱化“虹吸效应”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五是要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专项扶贫机制,走数据化、智慧化和精准化的扶贫道路。

协调推进一二三产同时兴旺。缩小一二三产的发展差距,走融合发展道路。乡村发展离不开一二三产的支持,但是如果一二三产的关联度较差,无法实现协调、融合发展,彼此互相独立、互不干预,单纯的产业转移并不能实现三产融合目标,即将城市地区较为发达的二三产业转移到农村地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产融合。不仅如此,要想实现产业兴旺,要提高当地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就业率。领头人富裕,但是乡民贫穷,也不是真正的产业兴旺。如今,产业扶贫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扶贫,这些产业具有单一、技术含量低等特点,很多地区产业扶贫工作迈的步子过大,并没有做好市场调研论证工作,将所有的资源集中到一个产业中,最终造成农产品价格低和农民收入降低,无法完成产业扶贫任务。要寻找不同产业间的关联点,根据产业兴旺的要求和工作任务,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等产业,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同时,要积极开发全新的产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

完善产业支撑,实现产业留人。努力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目标,利用第三产业吸引优秀的青壮年劳动力,之后将优质的人力资源转移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降低人才流动性。产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的基础,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机制和产业支撑体系,才能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部分产业在当地的发展态势良好,不能因为支持领导变更或产业带头人被调走,就变更发展思路,转而扶持其他产业发展。既要做到“两不愁”,又要实现“三保障”,促进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内在动力。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色和资源差异等,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储备,建立特色化产业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打造知名品牌、增加经营主体提供优质的生存土壤,积累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实现众多社会资源的集中,如技术、人力和资金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生态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减少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协调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