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根本,我们评判一个事物还是要回归到事物本身。得先要放下自己道听途说的成见,去认真学习、思考、分辨。向这个领域里已经有成就的人再三请教,才能得到合乎事实的答案。我想这是做学问的学者应该有的态度吧。可惜我只能说,自己却做不到。
写此文的时候是阳历2017年1月26日,阴历丙申年腊月二十九。临近新年的缘故,自然话题都得带着一点年味。“新年”是一个颇有意涵的的词汇,新年新年,新的一年。毫无疑问,在中国国人们有两个新年。一个阳历的元旦,一个阴历的春节。一个年轮里,有两次说新年快乐的机会,实在有趣。
对于阳历大家可能比较熟悉了,那么阴历就由宝宝粗浅的说一下吧。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规律而制定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为一月。这样的历法非常贴合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的自然生长周期,也自然而然的与气象相吻合。
比如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阴历二月二十五日前后),是日夜大约等长的时候。比如我们熟悉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是说在清明那个节气里容易下雨(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绿茶中的“雨前茶”,指的是节气谷雨前采摘的茶叶,而雨前茶也是特别的香醇,故而被人记忆。
由此可见,阴历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且宝贵的指导作用。至于阳历是民国时引进的西方历法。肯定有它的好处,可惜我却是不大了解。
在近代,亚洲国家普遍有一个自我革新与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这一点在日本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不像我国采取阴历与阳历并行的历法,而是彻彻底底采用阳历。所以他们的春节就是元旦。
这其实很好理解,落后就要挨打。我觉得虽然很遗憾,但也毋须讳言,在近代,清末民初的一段时期里,我国的国力也好、方方面面也好,都是有待提高的。再加之当时社会的昏暗,外族的侵辱。不少有识之士勇敢的站了出来,打破成规,吸收外来知识用以发奋图强。这自然是极好又极好,让人钦佩又钦佩的。
只是在那个时代里难免矫枉过正吧。像阴历一般许多有意义的东西被过分否定了。要知道中华的文明延续了五千年,其中经历的灾难不计其数,至今依旧还保留着旺盛的生命力,有一句话说“存在便有道理”,以此推之,想来她优秀的、跨跃时代的东西是有很多的吧。我觉得包括阴历、包括中医,都是宝贵的财富。
话转回阴阳历的本身上。在民国时期先是宣布采用了阴阳历并存的机制,类似于我们现在,官方过阳历以示革新,民间遵阴历表不忘本,双轨并行,互不妨碍。
后来有大批学者认为阴历是守旧而无用的东西,提倡民国政府废除掉。我是深刻理解他们的用心的。毕竟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他们眼见种种社会上的弊端,自然有强烈的革新之意。一切都愿意向当时强盛的西方学习。然而阴历是确确实实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帮助的。故而哪怕民国政府下令废止,其依旧在民间盛行。
从我国阴阳历的使用变迁上,我觉得可以这么说,一个事物是否有生命力,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世间的检验。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许多时候都是强盛的,我们不能因为一两百年的屈辱就站在某种偏见的立场去全面否定它。就比如阴历还是有很重要作用的。
究其根本,我们评判一个事物还是要回归到事物本身。得先要放下自己道听途说的成见,去认真学习、思考、分辨。向这个领域里已经有成就的人再三请教,才能得到合乎事实的答案。我想这是做学问的学者应该有的态度吧。可惜我只能说,自己却做不到。
个人浅见,不成参考,诸多细节,恐难详考,但作拙砖,以引美玉。
化浊 2017-01-26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