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生了一件事,巩固加深了两点认知。
事情是:近半个月没有吼娃的我,今天又吼娃了。
原因是:发现小朋友作业不会写的字,拼写拼写错了。在引导他写出正确的声母、韵母,发现声母、韵母他都是混淆的。
一来气,狠狠的指责了他。从我开始气愤的说话,小朋友眼脸就搭龙下来了。
他一脸不开心的准备去复习拼音。看他不开心的,我叫住他开始和他讲道理。
我说:“我们刚才是不是拼音写错了”
“是”
“那怎么办了?”
“要复习”
“对呀!复习了才会熟练,才不会出错,复习是让你的拼音掌握越来越熟练的事,是好事,你为什么还不开心了?”
“是你刚才让我不开心的啊!”小朋友眼泪就出来了…
“我…”我一下无语,他一甩头进房间去了。
我解释得那么清楚了,我都是让他的拼音掌握得更熟练啊!让自己变好的事情,还有什么不开心,他应该能懂了啊!我在心理暗暗的想。
冷静下来发现:他接收到的显然不只是我的语言,更多的我的情绪,并以同意的情绪回应我。
这验证了家长的状态会影响孩子的状态,我紧张他也会紧张,想让他认真,我要让他看到我办事的认真。要让他温和平静的接受,我得用温和平静的心态和他说啊!
但复习拼音这件事情必须要坚定。
“父母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是加深了印象的第一个认知。
其二:我为什么又爆脾气了呢?
在觉知自己内心的需求,放下对自己的评判,放下对别人的评判,真的会平和很多,解决问题也更好。
可今天这事,我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为啥呢?
这是一项新的能力习得得问题。大脑已经根深蒂固的习惯了原有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新的方式需要不断练习才能养成习惯。
德国正念禅修中心导师约格.迪尔克斯说,他从第一开始正念练习,到现在坚持了20多年每天都练习。
当我们从意识层面认识到一件事情的重要性,要在现实中去执行,是需要练习的,有计划的练习的。
以前觉得计划会框定、限制我的言行,我很排斥。现在,意识到当内心有渴望的时候,计划用来帮助实现渴望的工具,是与我们合作的工具。
其实呢,这近一个星期,起床后都有听心理学的博主的音频分享,但今天起床后,我就在刷视频,刷完视频后就开始后悔,觉得自己不应该如此,批判了自己,当孩子出现让自己不满意的时候,我脾气就来了,当时撒的气可能是对自己的不满意。
看来是每天都要向自己的大脑输入一些:平静、正念、喜悦的能力。
每天起床后做10-20分钟静心、正念的训练,列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