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场场亲子活动如期推进,带给我持续更多的触动和深层思考。而参与活动的伙伴们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和收获呢?今天,我收到了轩哥舅妈带给的反馈,满满真心,浓浓深情。以下是她写给我们的原文。
4月29号,我带6岁的外甥阿轩(自称轩哥,特地从布尔津县赶过来),参加阿勒泰亲子邦的桦林公园亲子总动员。15个孩子参与活动,仅有5个家长陪同。我决定以旁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尽量不打扰轩哥。同时我也留意了其他孩子和家长的自然表现。于是,有了下面这些场景的感触,心得颇深。
场景一:厕所否?饭否?
骆驼教练:我们的活动马上开始了,需要上厕所的伙伴跟我一块去趟洗手间。
(下面是一位奶奶与孩子的对话)
奶奶:赶紧,宝贝,去上洗手间了。
孩子:我不去,没感觉。
奶奶:去吧,快去,一会儿开始了,后面上厕所不方便。
孩子:我真不去。
奶奶:这孩子,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去了。
孩子(明显着急了):要去你去,我就不去。
经过半上午的各种趣味游戏,大家都玩累了,也饿了。教练们引导家长和孩子分享自备的简易午餐,教练为孩子们分享美食,孩子们也相互分享,主动给教练分享好吃的,气氛很融洽,感叹孩子的纯真和友谊。
(下面是一位奶奶与孩子的对话)
奶奶掏出一直暖着的包子。
奶奶:来,吃包子了。
孩子:我不想吃。
奶奶:那怎么行啊?还有半天时间呢,会饿的。
孩子:我不饿,我不吃。
奶奶:听话,吃一个。
孩子:我一个都吃不下。
奶奶:吃几口也行。
孩子(已经有情绪,声音抬高了八度):我已经说过了,我现在不饿......
我赶忙圆场:奶奶,别着急,上午他吃了香蕉和酸奶,可能不饿。等饿了再吃吧。
我的反思:劝他上厕所怕他憋尿,催他吃饭怕他饿着,逼他穿衣服怕他冻着。无疑,我们的初衷是好的,我们爱孩子,我们关心孩子。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他憋不憋,饿不饿,冷不冷,只有孩子自己知道,谁能替他感受?孩子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他不尿说明他不憋,他不吃说明他不饿,他不穿说明他不冷。请相信你的孩子!“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我很冷”,很多妈妈已经意识到了其实自己就是那个觉得孩子很冷的妈妈,但就是改变不了?怎么破?
个人建议:别当“唐僧”,坚持“就问一遍”原则。心平气和提醒一次,如果孩子不需要,我们就打住。控制自己,不啰嗦,不重复,不强调。当说的话他不想听并且已经没有作用的时候,最好不要说了。当孩子发现“唐僧”爸妈不见了,他们也许反而会反思,会自己衡量没有及时去厕所、没有按时吃饭、没有穿够衣服带来的后果。请允许他因为尿急找厕所急的团团转,请允许他因为饿了再把已经凉了的包子狼吞虎咽,请允许他因为穿少了衣服而感冒难受。人生经验是靠自己去积累的,我们代替不了孩子成长。请允许你的孩子犯错,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时机。
场景二:写大名还是用小名?
团建时,教练们要求孩子们个人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团队要集思广益,取队名,队伍logo,想口号,自己签名。规定时间内,各队小伙伴迅速把队名取好了。孩子们要在队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一小姑娘在思索。
(下面是一位妈妈与孩子的对话)
妈妈:哦,我看你写大名还是小名?
孩子:我想写小名。
妈妈:再看看别人。人家都是写大名,你就写大名吧。
孩子:哦,嗯。
我的反思:非正式的场合,未限定规则。用大名还是小名有什么关系呢?等孩子再大些,一部分家长总会埋怨孩子,“这娃娃,一点儿主见都没有。干啥都得问我。闹心啊!”现在孩子的课业负担挺重,有的还在不停的报班儿。我觉得家长们要懂得取舍,别把孩子整太累。家长也很委屈,“我也不想让他这么累,他看人家学这学那,他也着急,让我给他报呢。”细细想来,从众特性是如何被孩子“习得”的呢?作为家长,我们真应该面壁思过。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好让你高兴,或是引以为傲!
我的建议:从功利的角度出发,懂规矩+有主见,这样的素质是成就事业的“标配”。每个年龄段孩子表达主见的方式都不同。放低姿态,蹲下身子,抛弃“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的论断,给孩子一个微笑,认真聆听他的想法,在非原则问题上尊重他的意见,孩子十八岁之后只给建议不做决断,你就可以看到一个有主见、能担当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必定有让人仰望的魅力。
场景三:摆拍、喂食,yes or no?
“宝贝儿,看这儿,笑一下。”正参与团队讨论的孩子只好挤出一个微笑给镜头。
“你看你,你的注意力怎么都在那支队伍上?”若有所思的孩子收起了好奇的目光。
“来,尝一口,那个阿姨给的烤红薯味道不错!”踢足球正嗨的儿子张开了嘴巴。
我的反思:我也是个“晒娃狂魔”,所以特别理解父母要给孩子拍攒劲儿美照的心情。但如果指挥孩子摆姿势拍照这件事情已经打扰到专注的孩子,那危言耸听一些,是你亲手扼杀了孩子的专注力。经常听家长抱怨,“我们家孩子,提不成,一写作业各种事儿就来了,一会儿吃个东西,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扣扣鼻子。哦吼,磨人的啊!我快疯了!”孩子专注力不足,写作业就是每天面临的“亲子战争”。请焦虑到疯的家长回顾一下,孩子小时候,尤其是6岁之前,当他读绘本、玩游戏、看电视,专注在自己世界里没有向你表达任何需求的时候,你是否时不时地给他喂水,给他递水果,甚至不由自主地喊他的小名,仅是为了表达你对他的爱。可是,往往就是如此,爱就成了伤害,孩子的专注力就这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我们撕碎了。
我的建议:专注力本身无需刻意培养,但需要精致的保护,请别打扰你的孩子,当他认真干任何事情的时候!家有小学生的爸妈,建议不要全程盯着孩子写作业。那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干些啥?做饭、做家务、处理自己的工作,都OK,就是不要看手机、看电视。当然,首选是读书、练字、写东西。管住自己,才能管住孩子!自责没有用,跟孩子一起修复专注力吧。
场景四:纳尼,孩子闹矛盾我们能袖手旁观?
一天活动,9个小时的相处,有指压板、撕名牌大战、无敌风火轮等经典趣味项目,一起玩儿,一起闹,一起疯,孩子间难免意见不一、起小争执、闹小矛盾,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我的反思:我们怕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也怕别人家的孩子受伤害。想参与进去,尽快辨出是非,及早结束“争端”,平息“事态”。可是,你是否会发现,我们的“掺和”反而让现场难控,还没说两句话,本来没哭的孩子觉得委屈了,委屈的孩子哭得更凶了,甚至衍生出大人和孩子的矛盾。
我的建议:如果不是特别激烈的争端,请让孩子们自己处理,我们安静的当一个旁观者就好。我们没有看到事情发生的全过程,更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前因后果,我们说的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对其中一个人有利或不利。所以,静静地看着孩子们自己去/如要是我。平息情绪,结束不愉快。事后给他一个拥抱,听听他的心声,引导他正确看待争执、矛盾以及人际关系。能做到这点的家长,情商可以说很高了。恭喜你!你成功的成为了“别人家的家长”!
唠叨这么多,说来说去,孩子身上的毛病怎么都变成了家长的问题?是的,没错,父母好比原件,孩子好比复印件。原件有问题,怪复印件是错的,那再好的复印机都帮不了你。首先接受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好自己。要相信,改变自己比改变孩子要容易的多。管教孩子,其实是在管教自己。让我们换个角度爱孩子,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涵养自己。
谢谢阿勒泰亲子邦,谢谢参与活动的父母和孩子,一天的相处,让我看到了更多,感受到更多,反观自我认知到更多。有个“假舅妈”陪伴的轩哥也是玩儿疯了,末了跟我说,“我不想在县上了,我要到阿勒泰上幼儿园,这里更有意思。”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成长!
以上内容就是这位参与活动的家长—轩哥舅妈赵红燕整理分享。
读完后心里面暖暖的,尤其是能带给孩子们这么多真实而富足的收获,真心特别激动和感动。都说孩子们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做什么,孩子就会映射出什么。亲子融合、交流、互动……还有更多的方式和形式去呈现,继续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