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想要牵了手就能结婚的爱情,却生活在了一个上了床也没结果的时代。多少山盟海誓敌不过见异思迁的诱惑,多少非你不嫁的誓言到头来成为啼笑皆非的一纸空文。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很多人都在讨论爱情,同时也很多人都并不具备爱人的能力。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不是对象的问题,而是能力的问题!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他还认为,要想拥有“爱”的能力,首先要放弃自恋。其次是要抛弃父母以及成长过程对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拥有完整人格的人才会真正有“爱”的能力。不再因为对某种自身缺乏之物的向往而爱。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
在这个越来越个性化、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的今天,再重新阅读弗洛姆这本《爱的艺术》十分有必要!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谈年长24岁的妻子:没有她,我无法成为自己!更能够把握是什么让马克龙对现在的妻子如痴如醉!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本《爱的艺术》中!
首先,弗洛姆指出了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3.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二、为什么要学习爱
爱情是人生成长路上的第一主题!爱情是自己的品质,自己的心魂,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爱情本生就是一种希望,永远是生命中的希望,它就是我的生命。正如杜拉斯所言:爱情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同时,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
三、关于爱的理论
爱情,首先是认识自己,再次不断去认识对方,认识整个世界,整个生命。正如弗洛姆所说: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迷,别人对我们来说也永远会是一个迷。达到全部了解人的唯一途径是思想上的认识,也就是心理学的知识是实现通过爱情达到全面了解的一个条件。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幻想,克服我想像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图像。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生命从其纯生物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奇迹和秘密,而在人的范围内每个人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一个不可解答的秘密。我们认识自己,但尽管作了一切努力还是不认识自己,我们认识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和他们都不是一回事。我们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深入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愿望将继续存在。爱情是积极深入对方的表现。在这一过程中,我希望了解秘密的要求通过结合得到满足。在结合的过程中,我认识对方,认识自己,认识所有的人,但还是“一无所知”。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成熟的爱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行动,是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取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
——马克思
上帝向约他解释到,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约拿书》
四、关于爱的实践
在书中指出了母爱这种无条件的爱与父爱这种有条件的爱的区别,这也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条件!
获得爱的能力的主要条件是克服自恋。自恋倾向是人的一种态度,具有这种态度的人体验到的现实只是内心活动,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贪婪和恐惧,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的现象本身是不现实的,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
同自恋相反的是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对人和事物抱有开放的态度,能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这个意义上的客观性,就是能从表面深入现象核心的实现主义,同自恋相反,客观性的基础不是与外部世界毫无关系,而是有强烈的联系。
爱的能力取决于我们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们同世界和同自己的关系中能不能发展一种创造性的倾向,这种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另一种品质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信仰,爱情以信仰为基础。
1. 首先应该区分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仰,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
2. 相信他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母亲对她的新生儿的信念,她相信孩子会活下去长大学会走路和说话。
3. 信仰的顶峰是相信人类,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类有能力建立一个以平等、正义和爱为原则的社会制度,迄今为止,人类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就需要深信人类能做到这一点的信仰。
最后,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更重要的事走出去,勇于行动,拥抱未来!缘来不拒,缘去不留,如实观照!